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12-13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2. 创新点 | 第12-13页 |
一、习仲勋群众观形成的来源 | 第13-20页 |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 第13-14页 |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 | 第14-15页 |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第15-16页 |
(四)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 | 第16-17页 |
(五)长期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 | 第17-20页 |
二、习仲勋群众观的演变过程 | 第20-27页 |
(一)参加革命初期,认识群众力量(1926—1932) | 第20-21页 |
(二)建立革命根据地,为边区群众谋利益(1933—1945) | 第21-23页 |
(三)走群众路线,群众工作炉火纯青(1945—1962) | 第23-25页 |
(四)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提高群众生活水平(1978—1993) | 第25-27页 |
三、习仲勋群众观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 第27-38页 |
(一)习仲勋群众观主要内容 | 第27-34页 |
1. 密切联系群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 第27-29页 |
2. 发展生产,改善群众生活 | 第29-31页 |
3. 虚心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小学生 | 第31-33页 |
4. 注重民主讨论,进行调查研究 | 第33-34页 |
(二)习仲勋群众观的基本特征 | 第34-38页 |
1. 习仲勋群众观具有科学性 | 第34-35页 |
2. 习仲勋群众观具有实践性 | 第35页 |
3. 习仲勋群众观具有民主性 | 第35-36页 |
4. 习仲勋群众观具有创新性 | 第36-38页 |
四、习仲勋群众观的当代价值 | 第38-43页 |
(一)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的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 第38-39页 |
(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 第39-40页 |
(三)坚持群众的主体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 第40-41页 |
(四)坚持实事求是精神,深入群众调查研究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硕士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