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6页 |
1.2.1 单轴压缩、循环加卸载以及拉伸下岩石力学特性 | 第14-15页 |
1.2.1.1 单轴压缩下岩石的力学特性 | 第14-15页 |
1.2.1.2 单轴循环加卸载以及拉伸下岩石的力学特性 | 第15页 |
1.2.2 三轴压缩和循环载荷以及卸荷下岩石力学特性 | 第15-16页 |
1.2.2.1 三轴压缩和循环载荷下岩石的力学特性 | 第15页 |
1.2.2.2 三轴卸荷下岩石的力学特性 | 第15-16页 |
1.2.3 单轴压缩、加卸荷以及拉伸下岩石的能量 | 第16-17页 |
1.2.3.1 单轴压缩下岩石的能量 | 第16页 |
1.2.3.2 单轴加卸荷以及拉伸下岩石的能量 | 第16-17页 |
1.2.4 双向压缩下岩石的能量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5 三轴压缩和循环载加卸荷下岩石的能量 | 第18-19页 |
1.2.5.1 三轴压缩下岩石的能量 | 第18-19页 |
1.2.5.2 三轴循环加卸载下岩石的能量 | 第19页 |
1.2.6 卸围压下岩石的能量 | 第19-20页 |
1.2.7 巴西劈裂、冲击加载及动静组合加载下岩石的能量 | 第20-21页 |
1.2.7.1 巴西劈裂下岩石的能量 | 第20页 |
1.2.7.2 冲击加载下岩石的能量 | 第20-21页 |
1.2.7.3 动静组合加载下岩石的能量 | 第21页 |
1.2.8 其它加载情况下岩石的能量 | 第21-22页 |
1.2.9 岩体卸荷本构模型 | 第22-26页 |
1.3 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大理岩单轴以及三轴加、卸荷试验概况 | 第29-42页 |
2.1 试样制备 | 第29-31页 |
2.1.1 试样加工和筛选 | 第29页 |
2.1.2 试样波速的测定 | 第29-31页 |
2.2 试验系统 | 第31-35页 |
2.2.1 MTS815试验机 | 第32-34页 |
2.2.2 PCI-2型多通道声发射测试系统 | 第34-35页 |
2.3 电镜扫描系统 | 第35-36页 |
2.4 试验步骤、试件加卸载程序以及注意事项 | 第36-38页 |
2.4.1 试验步骤 | 第36-37页 |
2.4.2 试件加卸载程序 | 第37页 |
2.4.3 试验注意事项 | 第37-38页 |
2.5 试验方案设计 | 第38-40页 |
2.5.1 单轴压缩试验 | 第38页 |
2.5.2 常规三轴加载试验 | 第38-39页 |
2.5.4 卸轴压同时卸围压试验 | 第39-4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大理岩加、卸荷条件下的力学特性 | 第42-79页 |
3.1 大理岩加卸荷变形破坏特性对比分析 | 第42-62页 |
3.1.1 大理岩加卸荷下全过程应力-应变关系 | 第42-48页 |
3.1.1.1 单轴压缩、三轴压缩试验 | 第42-44页 |
3.1.1.2 三轴卸荷试验 | 第44-48页 |
3.1.2 围压与应变关系 | 第48-53页 |
3.1.3 变形参数的演化规律 | 第53-62页 |
3.2 大理岩加卸荷破坏过程中强度特性分析 | 第62-68页 |
3.2.1 大理岩加荷破坏过程中强度特性 | 第62-63页 |
3.2.2 大理岩卸荷破坏过程中强度特性 | 第63-64页 |
3.2.3 大理岩加卸荷破坏过程中强度特性对比分析 | 第64-68页 |
3.3 大理岩加卸荷破坏特性特征 | 第68-77页 |
3.3.1 大理岩宏观破坏特征 | 第68-70页 |
3.3.1.1 大理岩加荷过程中的宏观破坏特征 | 第68页 |
3.3.1.2 大理岩卸荷过程中的宏观破坏特征 | 第68-70页 |
3.3.2 大理岩破裂面细观特征 | 第70-73页 |
3.3.2.1 大理岩加荷过程中细观破坏特征 | 第70-71页 |
3.3.2.2 大理岩卸荷过程中细观破坏特征 | 第71-73页 |
3.3.3 大理岩加卸荷破坏过程中声发射特征分析 | 第73-77页 |
3.3.3.1 大理岩加荷过程中声发射特征分析 | 第73-75页 |
3.3.3.2 大理岩卸荷过程中声发射特征分析 | 第75-7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四章 不同应力路径下大理岩破坏过程的能量演化特征 | 第79-108页 |
4.1 基于试验数据的能量计算原理 | 第79-81页 |
4.2 大理岩加荷破坏过程能量演化特征 | 第81-89页 |
4.2.1 大理岩单轴压缩破坏过程能量演化特征 | 第81-83页 |
4.2.2 大理岩常规三轴压缩破坏过程能量演化特征 | 第83-86页 |
4.2.3 能量演化规律的围压效应 | 第86页 |
4.2.4 能量分配规律的围压效应 | 第86-89页 |
4.3 大理岩卸荷破坏过程能量演化特征 | 第89-104页 |
4.3.1 大理岩三轴卸荷破坏过程中的能量计算 | 第89-90页 |
4.3.2 轴向和环向应变能演化规律的围压效应 | 第90-92页 |
4.3.3 弹性能和耗散能演化规律的围压效应 | 第92-97页 |
4.3.4 轴向和环向应变能演化规律的卸荷速率效应 | 第97-98页 |
4.3.5 弹性能和耗散能演化规律的卸荷速率效应 | 第98-101页 |
4.3.6 岩样卸荷过程中能量分配规律 | 第101-104页 |
4.3.6.1 弹性能和和耗散能分配规律的围压效应 | 第101-103页 |
4.3.6.2 弹性能和和耗散能分配规律的速率效应 | 第103-104页 |
4.4 卸荷诱发岩爆的能量机制 | 第104-10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5-108页 |
第五章 大理岩加、卸荷破坏过程中能量的非线性演化模型 | 第108-126页 |
5.1 岩石能量演化的数学描述 | 第108-111页 |
5.2 岩石能量演化的稳定性分析 | 第111-112页 |
5.3 大理岩破坏过程中能量自我抑制演化模型 | 第112-118页 |
5.3.1 大理岩加荷破坏过程中能量自我抑制演化模型 | 第114-116页 |
5.3.2 大理岩卸荷破坏过程中能量自我抑制演化模型 | 第116-118页 |
5.4 大理岩能量的分叉和混沌特征 | 第118-124页 |
5.4.1 混沌理论与Logistic系统 | 第118-120页 |
5.4.2 分叉与混沌特性 | 第120-124页 |
5.5 混沌特性在工程灾害中的体现 | 第12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六章 卸轴压、卸围压条件下大理岩卸荷本构模型研究 | 第126-138页 |
6.1 岩石卸荷破坏的强度准则 | 第126-131页 |
6.1.1 Mohr-Coulomb强度准则 | 第126-129页 |
6.1.2 Hoek-Blown强度准则 | 第129-130页 |
6.1.3 Drucker-Prager强度准则 | 第130-131页 |
6.1.4 Mogi-Coulomb强度准则 | 第131页 |
6.2 卸轴压同时卸围压试验的强度准则研究 | 第131-133页 |
6.3 岩石卸荷本构模型 | 第133-13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6-13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1页 |
7.1 结论 | 第138-139页 |
7.2 展望 | 第139-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2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