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复合包装材料成型原理及技术 | 第12-21页 |
1.1.1 复合包装材料的发展 | 第12-13页 |
1.1.2 复合包装材料的原理 | 第13-14页 |
1.1.3 复合包装材料的生产技术 | 第14页 |
1.1.4 纸基金属复合包装材料 | 第14-17页 |
1.1.5 纸铝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1.5.1 压延复合纸 | 第17-19页 |
1.1.5.2 真空镀铝纸 | 第19-21页 |
1.2 课题来源背景 | 第21-22页 |
1.3 基于凹印的纸基复合材料创新 | 第22-26页 |
1.3.1 基于凹印的纸基复合材料可行性 | 第22-23页 |
1.3.2 凹版印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6-28页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1.4.2 问题分析 | 第27页 |
1.4.3 研究内容及难点 | 第27-28页 |
1.4.4 研究路线 | 第2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凹版印刷油墨转移机理 | 第30-44页 |
2.1 凹版印刷的定义 | 第30页 |
2.2 凹版印刷的油墨传递 | 第30-38页 |
2.2.1 凹版印刷油墨的传输系统 | 第31-35页 |
2.2.2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 | 第35-37页 |
2.2.3 参数的确立 | 第37-38页 |
2.3 印刷参数对油墨转移及其他质量性能的影响 | 第38-42页 |
2.3.1 印刷速度对印刷品质量的影响 | 第38-41页 |
2.3.2 印刷压力对印刷品质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2.3.3 印版滚筒参数对印刷品质量的影响 | 第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实验设计与方案 | 第44-52页 |
3.1 实验设备 | 第44-47页 |
3.1.1 凹版印刷复合机 | 第44-46页 |
3.1.2 检测设备 | 第46-47页 |
3.2 印刷速度实验设计 | 第47-49页 |
3.3 印刷压力实验设计 | 第49-50页 |
3.4 印版滚筒深度 | 第50-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实验数据处理 | 第52-76页 |
4.1 油墨转移量 | 第52-54页 |
4.1.1 油墨转移量的测量方法 | 第52页 |
4.1.2 油墨转移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52-54页 |
4.2 铝粉覆盖率 | 第54-63页 |
4.2.1 铝粉覆盖率的测量方法 | 第54-55页 |
4.2.2 铝粉分布的不规则性 | 第55-56页 |
4.2.3 铝粉覆盖的规律性 | 第56-63页 |
4.3 光泽度 | 第63-70页 |
4.3.1 光泽度的测量和数据分析 | 第64-70页 |
4.3.2 光泽度数据分析小结 | 第70页 |
4.4 最佳印刷速度和印刷压力的求解 | 第70-74页 |
4.4.1 求解的意义 | 第70页 |
4.4.2 求解的过程 | 第70-74页 |
4.4.3 求解过程对后续实验的指导 | 第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覆盖率和光泽度的改进 | 第76-94页 |
5.1 提高覆盖率的方法 | 第76-81页 |
5.1.1 提高印刷机的油墨转移量 | 第76-77页 |
5.1.2 提高印版滚筒深度 | 第77-78页 |
5.1.3 降低印版滚筒细度 | 第78-79页 |
5.1.4 降低油墨中铝粉的细度 | 第79-81页 |
5.2 提高光泽度的方法 | 第81-82页 |
5.3 改进实验数据 | 第82-92页 |
5.3.1 油墨转移量和铝粉细度的改进 | 第82-85页 |
5.3.2 涂覆背涂液的改进 | 第85-87页 |
5.3.3 软纸两次涂覆的改进 | 第87-88页 |
5.3.4 印版滚筒的改进 | 第88-89页 |
5.3.5 卡纸的多次涂覆 | 第89-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4-96页 |
6.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94-95页 |
6.2 展望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附录1:覆盖率计算程序 | 第102-104页 |
附录2: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