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前言 | 第10-15页 |
| 第一章 金银花提取物的初步研究 | 第15-34页 |
| 1 仪器与试药 | 第15-17页 |
| 1.1 仪器 | 第15-16页 |
| 1.2 对照品 | 第16页 |
| 1.3 试剂 | 第16页 |
| 1.4 原药材 | 第16页 |
| 1.5 提取物 | 第16页 |
| 1.6 制剂 | 第16-17页 |
| 2 绿原酸含量测定 | 第17-21页 |
| 2.1 色谱条件 | 第17-18页 |
| 2.2 绿原酸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18页 |
|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18页 |
| 2.4 结果 | 第18-20页 |
| 2.4.1 原药材 | 第18-19页 |
| 2.4.2 自提提取物 | 第19页 |
| 2.4.3 酸化提取物 | 第19页 |
| 2.4.4 市售金银花提取物 | 第19-20页 |
| 2.5 小结 | 第20-21页 |
| 3 特征图谱研究 | 第21-25页 |
| 3.1 色谱条件 | 第21页 |
| 3.2 原药材 | 第21-22页 |
| 3.3 自提提取物 | 第22-23页 |
| 3.4 市售金银花提取物 | 第23-24页 |
| 3.5 小结 | 第24-25页 |
| 4 杜仲叶提取物和山银花提取物的检测 | 第25-30页 |
| 4.1 京尼平苷酸的检测 | 第25-28页 |
| 4.2 灰毡毛忍冬皂苷乙的检测 | 第28-30页 |
| 4.3 小结 | 第30页 |
| 5 讨论 | 第30-32页 |
| 6 小结 | 第32-34页 |
| 第二章 银黄颗粒的质量控制研究 | 第34-49页 |
| 绿原酸、咖啡酸、芦丁等6个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 1 实验仪器与试药 | 第35-36页 |
| 1.1 仪器 | 第35页 |
| 1.2 对照品 | 第35页 |
| 1.3 试剂 | 第35页 |
| 1.4 药品 | 第35-36页 |
| 2 方法学考察与结果 | 第36-48页 |
| 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36-37页 |
| 2.1.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36页 |
| 2.1.2 流动相的选择 | 第36页 |
| 2.1.3 色谱条件 | 第36-37页 |
|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考察 | 第37-38页 |
| 2.2.1 提取溶剂的考察 | 第37页 |
| 2.2.2 提取方法的考察 | 第37-38页 |
| 2.2.3 提取时间的考察 | 第38页 |
| 2.2.4 提取溶剂用量的考察 | 第38页 |
| 2.3 溶液的制备 | 第38-39页 |
| 2.3.1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8页 |
| 2.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38-39页 |
| 2.3.3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 第39页 |
| 2.4 耐用性考察 | 第39-41页 |
| 2.4.1 不同厂牌色谱柱考察 | 第39页 |
| 2.4.2 流动相流速变化的影响 | 第39-40页 |
| 2.4.3 流动相梯度变化的影响 | 第40-41页 |
| 2.4.4 柱温的影响 | 第41页 |
| 2.4.5 流动相水相磷酸浓度的影响 | 第41页 |
| 2.5 方法学考察 | 第41-48页 |
| 2.5.1 系统适应性及专属性试验 | 第41-43页 |
| 2.5.2 稳定性试验 | 第43页 |
| 2.5.3 精密度试验 | 第43-44页 |
| 2.5.4 重复性试验 | 第44页 |
| 2.5.5 回收率试验 | 第44-46页 |
| 2.5.6 线性关系考察 | 第46-47页 |
| 2.5.7 样品测定 | 第47-48页 |
| 3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综述 金银花、山银花、杜仲叶中有机酸类成分的研究进展 | 第53-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