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1 时代背景 | 第10页 |
1.1.2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现存状态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方法 | 第12-16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7页 |
2.3 课题的研究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3.1 自主学习理论 | 第17-18页 |
2.3.2 发现学习理论 | 第18页 |
2.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8-19页 |
2.3.4 多元智能理论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实施“两学案”实践研究 | 第20-33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3.1.1 实验目的 | 第20页 |
3.1.2 实验假设 | 第20页 |
3.1.3 参与实验人员构成 | 第20-21页 |
3.2 实验设计 | 第21-23页 |
3.2.1“两学案”编制 | 第21-22页 |
3.2.2 评估设计 | 第22页 |
3.2.3 影响实验的自变量 | 第22页 |
3.2.4 实验的因变量 | 第22-23页 |
3.3 实验过程 | 第23-26页 |
3.3.1 实验时间与授课内容 | 第23页 |
3.3.2 实验准备阶段 | 第23页 |
3.3.3 实验初始阶段 | 第23-24页 |
3.3.4 实验过渡阶段 | 第24-25页 |
3.3.5 实验逐步完善阶段 | 第25-26页 |
3.3.6 实验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 | 第26页 |
3.4 实验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 第26-28页 |
3.4.1 调查对象 | 第26页 |
3.4.2 问卷分析 | 第26页 |
3.4.3 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 第26-28页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3.5.1 实验前后测试的结果比较与分析 | 第28页 |
3.5.2 课前预习与学生成绩方差分析 | 第28-29页 |
3.5.3 对入学考试卷、段考试卷和期末考试卷的分析 | 第29-31页 |
3.6 实验后对学生相关访谈后的分析 | 第31-33页 |
第四章“两学案”教学案例 | 第33-38页 |
4.1 案例:整数指数幂 | 第33-38页 |
4.1.1 预习目标 | 第33页 |
4.1.2 教材分析 | 第33页 |
4.1.3 学情分析 | 第33-34页 |
4.1.4 学生完成“预学案”情况分析 | 第34页 |
4.1.5 教学过程 | 第34-38页 |
第五章 对“两学案”教学模式的评价 | 第38-42页 |
5.1 关于“两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的调查及分析 | 第38-40页 |
5.1.1 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第38页 |
5.1.2“两学案”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结构在质上得到了改善 | 第38页 |
5.1.3“两学案”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 第38-39页 |
5.1.4“两学案”教学模式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 第39页 |
5.1.5“两学案”教学模式全面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师生的幸福指数 | 第39-40页 |
5.2“两学案”教学模式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 | 第44-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