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内关于政务微博的研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对于政务微博的研究 | 第12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的思路 | 第12-13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4页 |
1.5 创新和可行性分析 | 第14-15页 |
1.5.1 对公共领域理论的创新 | 第14-15页 |
1.5.2 对社交媒体应用研究的创新 | 第15页 |
2. 政府开通政务微博的意义 | 第15-23页 |
2.1 政务微博的定义和特点 | 第15-20页 |
2.1.1 政务微博的定义 | 第16-18页 |
2.1.2 政务微博的特点 | 第18-20页 |
2.2 政府应用政务微博的核心目标 | 第20-23页 |
2.2.1 提升对政府的支持 | 第20-21页 |
2.2.2 提升社会动员能力 | 第21-22页 |
2.2.3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 第22-23页 |
3. @中国广州发布基本情况概述 | 第23-38页 |
3.1 微博简介 | 第23-28页 |
3.2 微博运营模式介绍 | 第28-30页 |
3.3 @中国广州发布微博内容类型 | 第30-33页 |
3.4 @中国广州发布的特点 | 第33-38页 |
3.4.1 原创率高传播效果强 | 第34-36页 |
3.4.2 初步建成集群化“微政务”格局 | 第36-37页 |
3.4.3 倒逼制度创新全国首创 | 第37-38页 |
4. @中国广州发布的功能角色分析 | 第38-53页 |
4.1 权威发布与服务功能 | 第38-42页 |
4.1.1 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 | 第38-41页 |
4.1.2 服务体系的构建 | 第41-42页 |
4.2 城市形象宣传与政府印象管理 | 第42-44页 |
4.2.1 城市形象宣传 | 第42-43页 |
4.2.2 政府印象管理 | 第43-44页 |
4.3 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处置功能 | 第44-46页 |
4.4 微博问政与构建公共领域 | 第46-53页 |
4.4.1 全国首创的“微直播”问政平台 | 第46-53页 |
5. @中国广州发布的传播策略分析 | 第53-77页 |
5.1 信息内容的选择和发布策略 | 第53-58页 |
5.1.1 借助年轻人的力量进行推广 | 第53-54页 |
5.1.2 内容以“民生”为导向 | 第54-55页 |
5.1.3“接地气”的发微方式 | 第55-56页 |
5.1.4“模板式”包装推送 | 第56-58页 |
5.2 依托“集群化”平台优势进行传播 | 第58-62页 |
5.2.1 突发事件的“联动报道”机制 | 第58-60页 |
5.2.2 联合权威部门进行“深解读” | 第60-62页 |
5.3 注重培养粉丝的使用黏性 | 第62-75页 |
5.3.1 通过“微活动”培育用户好感 | 第62-71页 |
5.3.2 通过“微访谈”强化用户依赖感觉 | 第71-75页 |
5.4 依托政务微信开展“双微联动” | 第75-77页 |
5.4.1 中国广州发布微信平台简介 | 第75-76页 |
5.4.2“双微联动”促成“网上办公大厅” | 第76-77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7-81页 |
6.1 关于@中国广州发布的功能定位与传播技巧总结 | 第77-78页 |
6.1.1 功能定位总结 | 第77页 |
6.1.2 传播技巧总结 | 第77-78页 |
6.2 关于@中国广州发布未来发展前瞻 | 第78-81页 |
6.2.1 微博发布——内容将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 第79-80页 |
6.2.2 微博问政——将深化从发布型向互动型的转变 | 第80页 |
6.2.3 微博行政——“双微联动”下的“网上政务办公”将完善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 | 第85-108页 |
附录一:@中国广州发布 政务微博使用情况 (问卷调查) | 第85-95页 |
附录二:采访广州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 江永忠主任 | 第95-103页 |
附录三:采访@中国广州发布资深运营人员 李婧 | 第103-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