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空间范围及地理变迁 | 第11-14页 |
| 1.2 文章结构与年代体系 | 第14-16页 |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环太湖地区考古学文化编年研究 | 第17-365页 |
| 2.1 马家浜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 第17-65页 |
| 2.1.1 研究简史 | 第17-23页 |
| 2.1.2 马家浜文化主要遗址的分组研究 | 第23-57页 |
| 2.1.3 马家浜文化的期段划分与年代判定 | 第57-65页 |
| 2.2 骆驼墩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 第65-83页 |
| 2.2.1 研究回顾 | 第65-66页 |
| 2.2.2 骆驼墩文化主要遗址的分组研究 | 第66-78页 |
| 2.2.3 骆驼墩文化的期段划分与年代判定 | 第78-83页 |
| 2.3 崧泽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 第83-185页 |
| 2.3.1 研究简史 | 第83-86页 |
| 2.3.2 崧泽文化主要遗址的分组研究 | 第86-174页 |
| 2.3.3 崧泽文化的期段划分与年代判定 | 第174-185页 |
| 2.4 良渚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 第185-338页 |
| 2.4.1 研究简史 | 第185-189页 |
| 2.4.2 良渚文化中心区主要遗址的分组研究 | 第189-300页 |
| 2.4.3 良渚文化外延区主要遗址的分组研究 | 第300-316页 |
| 2.4.4 良渚文化的期段划分与年代判定 | 第316-338页 |
| 2.5 钱山漾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 第338-357页 |
| 2.5.1 研究简史与材料确认 | 第338-341页 |
| 2.5.2 钱山漾文化主要遗址的分组研究 | 第341-351页 |
| 2.5.3 钱山漾文化的期段划分与年代判定 | 第351-357页 |
| 2.6 广富林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 第357-363页 |
| 2.6.1 广富林文化的内涵限定和初步研究 | 第357-358页 |
| 2.6.2 广富林文化的分期和年代问题 | 第358-363页 |
| 2.7 环太湖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 | 第363-365页 |
| 第三章 曹娥江以东地区考古学文化编年研究 | 第365-391页 |
| 3.1 河姆渡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 第365-389页 |
| 3.1.1 研究简史 | 第365-367页 |
| 3.1.2 河姆渡文化主要遗址的分组研究 | 第367-379页 |
| 3.1.3 河姆渡文化的期段划分和年代判定 | 第379-389页 |
| 3.2 良渚文化在曹娥江以东地区的分布和年代 | 第389页 |
| 3.3 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时期的遗存 | 第389页 |
| 3.4 曹娥江以东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 | 第389-391页 |
| 第四章 浦阳江及钱塘江上游地区考古学文化编年研究 | 第391-419页 |
| 4.1 上山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 第391-401页 |
| 4.1.1 上山文化的命名和争议 | 第391-393页 |
| 4.1.2 上山文化的期段划分与年代判定 | 第393-401页 |
| 4.2 跨湖桥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 第401-411页 |
| 4.2.1 跨湖桥文化的命名 | 第401页 |
| 4.2.2 跨湖桥文化主要遗址的分组研究 | 第401-406页 |
| 4.2.3 跨湖桥文化的期段划分与年代判定 | 第406-411页 |
| 4.3 楼家桥类型的分期与年代 | 第411-418页 |
| 4.3.1 楼家桥类型的发现与认识 | 第411-412页 |
| 4.3.2 楼家桥类型的期段划分与年代判定 | 第412-416页 |
| 4.3.3 楼家桥类型的分布 | 第416-418页 |
| 4.4 良渚文化在浦阳江流域及钱塘江上游地区的分布及年代 | 第418页 |
| 4.5 钱山漾文化在浦阳江流域及钱塘江上游地区的分布及年代 | 第418页 |
| 4.6 浦阳江及钱塘江上游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 | 第418-419页 |
| 第五章 环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与文化系统 | 第419-439页 |
| 5.1 九个时间段的划分 | 第419-421页 |
| 5.2 三个时期的归纳 | 第421-422页 |
| 5.3 两个文化系统的总结 | 第422-439页 |
| 5.3.1 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系统 | 第423-434页 |
| 5.3.2 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系统 | 第434-439页 |
| 第六章 环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演进格局 | 第439-455页 |
| 6.1 查海时代:浦阳江及钱塘江上游地区一枝独秀 | 第439-440页 |
| 6.2 仰韶早期:环杭州湾地区花开四朵 | 第440-446页 |
| 6.2.1 东西两文化的碰撞——马家浜文化晚期环太湖文化区的初步形成 | 第440-443页 |
| 6.2.2 钱塘江两岸的互动——环太湖文化区的初步发展 | 第443-446页 |
| 6.3 仰韶中期:环太湖文化区的进一步扩张 | 第446-451页 |
| 6.4 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良渚文化全面崛起 | 第451-452页 |
| 6.5 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早期:环杭州湾地区文化传统的延续 | 第452-453页 |
| 6.6 小结 | 第453-455页 |
| 第七章 环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 第455-513页 |
| 7.1 环太湖地区考古学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 第455-507页 |
| 7.1.1 与宁镇、皖江东部、淮河中游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 第455-467页 |
| 7.1.2 与皖西南及其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 第467-477页 |
| 7.1.3 与巢湖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 第477-478页 |
| 7.1.4 与江淮东部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 第478-482页 |
| 7.1.5 与山东及苏北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 第482-495页 |
| 7.1.6 与赣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 第495-499页 |
| 7.1.7 与浙西南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 第499-503页 |
| 7.1.8 与其他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 第503-507页 |
| 7.2 浦阳江流域及钱塘江上游地区考古学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 第507-509页 |
| 7.3 小结 | 第509-5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3-531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531-533页 |
| 后记 | 第533-5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