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导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基本框架 | 第15-17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8-21页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2.1.3 文献评述 | 第20-21页 |
2.2 绩效与绩效评价 | 第21-22页 |
3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 | 第22-34页 |
3.1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概述 | 第22-26页 |
3.1.1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概念 | 第22页 |
3.1.2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2-23页 |
3.1.3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方法 | 第23-26页 |
3.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绩效评价步骤 | 第26-28页 |
3.2.1 检验变量是否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 第26-27页 |
3.2.2 构造公共因子 | 第27-28页 |
3.2.3 公共因子的命名 | 第28页 |
3.2.4 计算因子的得分 | 第28页 |
3.2.5 绩效结果分析 | 第28页 |
3.3 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28-31页 |
3.3.1 规模性指标 | 第29页 |
3.3.2 盈利性指标 | 第29页 |
3.3.3 安全性指标 | 第29-30页 |
3.3.4 流动性指标 | 第30页 |
3.3.5 成长性指标 | 第30-31页 |
3.4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第31-32页 |
3.5 数据的检验 | 第32-34页 |
3.5.1 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和KMO检验 | 第32页 |
3.5.2 共同度检验 | 第32-34页 |
4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34-45页 |
4.1 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 第34-36页 |
4.1.1 特征值、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 | 第34-35页 |
4.1.2 因子旋转载荷矩阵及因子的经济意义 | 第35-36页 |
4.2 因子得分 | 第36-40页 |
4.2.1 因子得分函数的建立 | 第36-37页 |
4.2.2 因子得分及排名 | 第37-40页 |
4.3 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 第40-45页 |
4.3.1 实证结果验证 | 第40-43页 |
4.3.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5-49页 |
5.1 研究总结与建议 | 第45-47页 |
5.1.1 研究总结 | 第45页 |
5.1.2 建议 | 第45-47页 |
5.2 研究局限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47-49页 |
5.2.1 研究的局限性 | 第47-48页 |
5.2.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