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相关文献回顾 | 第11-16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3 国内外相关文献评述 | 第16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本文研究的重点及创新点 | 第17-18页 |
1.5 本文内容框架及结构安排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27页 |
2.1 货币政策 | 第19-20页 |
2.2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 | 第20-22页 |
2.2.1 货币中性理论 | 第20-21页 |
2.2.2 货币非中性理论 | 第21-22页 |
2.3 货币传导机制 | 第22-25页 |
2.3.1 利率渠道 | 第22-23页 |
2.3.2 汇率渠道 | 第23页 |
2.3.3 银行信贷渠道 | 第23-24页 |
2.3.4 资产价格渠道 | 第24-25页 |
2.4 货币政策的产业非对称性 | 第25-27页 |
2.4.1 金融摩擦的差异 | 第25页 |
2.4.2 产业属性的差异 | 第25-26页 |
2.4.3 产业利润率的差异 | 第26-27页 |
第3章 模型的构建和估计 | 第27-34页 |
3.1 模型的构建 | 第27-29页 |
3.2 模型的估计 | 第29-34页 |
3.2.1 数据的选取 | 第29-31页 |
3.2.3 模型估计前的说明 | 第31页 |
3.2.4 估计结果 | 第31-34页 |
第4章 我国货币政策的产业非对称性检验 | 第34-38页 |
4.1 邹至庄检验 | 第34-36页 |
4.2 我国货币政策在不同产业的总效用与平均滞后期 | 第36-38页 |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38-42页 |
5.1 结论 | 第38-39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39-40页 |
5.3 问题与不足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