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9页 |
1.1 双光子吸收 | 第13-20页 |
1.1.1 双光子吸收过程 | 第13-14页 |
1.1.2 双光子吸收截面 | 第14-16页 |
1.1.3 双光子吸收材料 | 第16-18页 |
1.1.4 双光子荧光成像 | 第18-20页 |
1.2 荧光材料 | 第20-23页 |
1.2.1 共轭高分子荧光材料 | 第21-22页 |
1.2.2 共轭高分子的纳米材料 | 第22-23页 |
1.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 第23-27页 |
1.4 光动力疗法 | 第27-34页 |
1.4.1 光动力疗法作用机制 | 第28页 |
1.4.2 光敏剂 | 第28-29页 |
1.4.3 光源 | 第29页 |
1.4.4 双光子光动力疗法 | 第29-30页 |
1.4.5 基于共轭高分子纳米材料的光动力疗法 | 第30-34页 |
1.5 金属增强荧光 | 第34-37页 |
1.5.1 金属增强荧光作用机制 | 第34-36页 |
1.5.2 金纳米棒的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 | 第36-37页 |
1.6 选题依据和思路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共轭高分子纳米材料增强的双光子光动力治疗及细胞成像 | 第39-57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9-40页 |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39页 |
2.1.2 材料的表征设备与仪器 | 第39-4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0-45页 |
2.2.1 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40-42页 |
2.2.2 荧光量子效率 | 第42-43页 |
2.2.3 双光子吸收截面的测试 | 第43页 |
2.2.4 双光子激发荧光光谱 | 第43页 |
2.2.5 单线态氧光谱检测 | 第43-44页 |
2.2.6 MTT法检测细胞活性 | 第44-45页 |
2.2.7 光动力疗效检测 | 第45页 |
2.2.8 双光子激发荧光共聚焦显微成像 | 第4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5页 |
2.3.1 PPBF、TPP、TPD的基本物理性质 | 第45-47页 |
2.3.2 PPBF/TPP/TPDNPs的光谱表征 | 第47-51页 |
2.3.3 PPBF对TPP、TPD的增强倍数 | 第51-52页 |
2.3.4 共轭高分子纳米颗粒的单线态氧检测 | 第52-53页 |
2.3.5 FA-PPBF/TPP/TPDNPs的细胞活性 | 第53页 |
2.3.6 共轭高分子纳米颗粒的光动力疗效 | 第53-54页 |
2.3.7 共轭高分子纳米颗粒的双光子细胞成像 | 第54-55页 |
2.4 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三章 基于金纳米棒增强的纳米光敏材料的双光子光动力疗法 | 第57-67页 |
3.1 实验仪器、试剂和材料 | 第57-58页 |
3.1.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第57-58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5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3.2.1 金纳米棒(AuNR)的制备 | 第58页 |
3.2.2 金纳米棒表面包覆SiO_2(AuNR@SiO_2)的制备 | 第58-59页 |
3.2.3 共轭高分子纳米颗粒(CPNs)的制备 | 第59页 |
3.2.4 AuNR@SiO_2-CPNs的制备 | 第59-6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6页 |
3.3.1 PFV、TPP、AuNR的基本物理性质 | 第60-61页 |
3.3.2 CPNs的光谱表征 | 第61-63页 |
3.3.3 AuNR@SiO_2的形貌表征 | 第63页 |
3.3.4 AuNR对CPNs的双光子激发增强效果 | 第63-64页 |
3.3.5 AuNR@SiO_2-CPNs的单线态氧检测 | 第64-65页 |
3.3.6 距离对AuNR@SiO_2–CPNs中增强效果的影响 | 第65-66页 |
3.4 小结 | 第66-6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件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