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表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症状及危害 | 第11-13页 |
1.1.1 大豆花叶病毒侵染植株后的表观特征 | 第11页 |
1.1.2 大豆花叶病毒侵染后种粒特征 | 第11-12页 |
1.1.3 大豆花叶病毒侵染后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 | 第12页 |
1.1.4 大豆花叶病毒侵染植株的过程 | 第12-13页 |
1.1.5 大豆花叶病毒病对菜用豆的影响 | 第13页 |
1.2 大豆花叶病毒的特性和基因组结构 | 第13-14页 |
1.2.1 大豆花叶病毒的性质 | 第13-14页 |
1.2.2 大豆花叶病毒基因组结构与组成 | 第14页 |
1.3 P3蛋白 | 第14-17页 |
1.3.1 P3蛋白编码区特点 | 第15页 |
1.3.2 P3蛋白在寄主细胞内的定位 | 第15页 |
1.3.3 P3蛋白的功能 | 第15-16页 |
1.3.4 P3蛋白与寄主互作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 两个菜用大豆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1 菜用大豆基因GmGLu的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4.2 菜用大豆基因GmCYS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5 植物病毒与寄主互作的分子机制及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5.1 植物病毒与寄主互作的分子机制 | 第18-19页 |
1.5.2 酵母双杂交系统 | 第19页 |
1.5.3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FC) | 第19-20页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两个菜用大豆基因的克隆及载体构建 | 第21-3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8页 |
2.2.1 样品总RNA的提取 | 第21-22页 |
2.2.2 RNA的检测 | 第22页 |
2.2.3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 第22-23页 |
2.2.4 GmGLu、GmCYS引物设计 | 第23-24页 |
2.2.5 PCR扩增及电泳 | 第24-25页 |
2.2.6 PCR产物进行胶回收 | 第25页 |
2.2.7 载体的构建(gateway方法) | 第25-2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8-29页 |
2.3.1 GmGLu、GmCYS PCR扩增结果 | 第28-29页 |
2.4 讨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GmGLu、GmCYS与SMV-P3间的蛋白互作验证 | 第30-3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30页 |
3.1.3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1-34页 |
3.2.1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1页 |
3.2.2 酵母共转化过程 | 第31-32页 |
3.2.3 荧光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2页 |
3.2.4 农杆菌EHA105感受态制备(冷冻法) | 第32页 |
3.2.5 表达载体冻融法转化根癌农杆菌 | 第32-33页 |
3.2.6 农杆菌注射本氏烟 | 第33-3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3.3.1 酵母双杂交实验结果 | 第34-35页 |
3.3.2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结果 | 第35-37页 |
3.3.3 亚细胞定位结果 | 第37-38页 |
3.4 讨论 | 第38-39页 |
第四章 SMV胁迫下菜用大豆基因的表达动态分析 | 第39-4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9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4.2.1 荧光定量特异性引物设计 | 第39页 |
4.2.2 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 | 第39-40页 |
4.2.3 荧光定量PCR反应程序 | 第40页 |
4.2.4 荧光定量PCR结果计算分析 | 第4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1页 |
4.4 讨论 | 第41-42页 |
全文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