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8-11页 |
1 前言 | 第11-29页 |
1.1 作物杂种优势利用 | 第11-14页 |
1.1.1 三系杂交制种优势 | 第12-13页 |
1.1.2 恢复系在三系制种中的重要地位 | 第13-14页 |
1.2 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基因研究进展 | 第14-25页 |
1.2.1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方式 | 第16-17页 |
1.2.2 棉花育性恢复基因的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2.3 棉花育性恢复基因的克隆 | 第22-25页 |
1.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25-26页 |
1.4 全基因组测序及新方法使用 | 第26-27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9-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30-37页 |
2.3.1 田间工作 | 第30-31页 |
2.3.2 统计分析 | 第31页 |
2.3.3 棉花基因组DNA提取 | 第31-32页 |
2.3.4 用群体分离分析法构建基因池 | 第32页 |
2.3.5 SSR标记引物多态性筛选 | 第32页 |
2.3.6 群体单株SSR多态性分析 | 第32-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9页 |
3.1 田间育性观察与统计 | 第37-38页 |
3.2 恢复系遗传模式分析 | 第38-40页 |
3.3 分子标记分析 | 第40-49页 |
3.3.1 利用H265回交群体C_1F_1)后代构建可育池与不育池 | 第40-41页 |
3.3.2 标记筛选 | 第41-47页 |
3.3.3 差异条带回收测序 | 第47-49页 |
4 讨论 | 第49-54页 |
4.1 陆地棉J-4A恢复基因遗传模式 | 第49-50页 |
4.2 群体分离分析法的利用 | 第50-51页 |
4.3 育性恢复基因遗传图谱构建 | 第51-52页 |
4.4 恢复基因的图位克隆 | 第52-54页 |
5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