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3-3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页 |
1.2 群桩静力受荷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1.2.1 水平受荷群桩的研究 | 第13-17页 |
1.2.2 扭转受荷群桩的研究 | 第17-18页 |
1.2.3 水平偏心静力受荷群桩的研究 | 第18-22页 |
1.3 动力受荷桩基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1.3.1 单桩水平动力受荷的理论研究 | 第22-25页 |
1.3.2 单桩扭转动力受荷的理论研究 | 第25页 |
1.3.3 群桩动力受荷的理论研究 | 第25-27页 |
1.4 桩基撞击试验的研究 | 第27-28页 |
1.4.1 单桩撞击试验的研究 | 第27-28页 |
1.4.2 群桩撞击试验的研究 | 第28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2 撞击作用下群桩动力响应离心模型试验 | 第30-48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试验设备与原理 | 第30-31页 |
2.2.1 试验设备 | 第30-31页 |
2.2.2 离心模型试验原理 | 第31页 |
2.3 模型土制备 | 第31-34页 |
2.3.1 模型土参数 | 第31页 |
2.3.2 模型土制备过程 | 第31-33页 |
2.3.3 模型土剪切波速测量 | 第33-34页 |
2.4 模型群桩制作 | 第34-37页 |
2.4.1 桩身应变片的布置 | 第34-36页 |
2.4.2 承台制作和桩-台连接方式 | 第36页 |
2.4.3 群桩压桩 | 第36-37页 |
2.5 群桩撞击试验系统 | 第37-43页 |
2.5.1 群桩撞击装置 | 第37-39页 |
2.5.2 测量子系统 | 第39-43页 |
2.5.2.1 撞击速度测量 | 第39-40页 |
2.5.2.2 承台水平位移测量 | 第40-41页 |
2.5.2.3 撞击力测量 | 第41-42页 |
2.5.2.4 承台加速度测量 | 第42-43页 |
2.6 试验内容与步骤 | 第43-46页 |
2.6.1 群桩水平撞击试验 | 第44-45页 |
2.6.2 群桩偏心撞击试验 | 第45-4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3 撞击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66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模型地基剪切波速 | 第48-49页 |
3.3 摆锤撞击速度 | 第49-52页 |
3.4 摆锤撞击力 | 第52-54页 |
3.5 群桩动力响应 | 第54-64页 |
3.5.1 承台加速度响应 | 第54-57页 |
3.5.2 承台位移响应分析 | 第57-60页 |
3.5.3 群桩内力响应 | 第60-64页 |
3.5.3.1 实测弯矩 | 第61-62页 |
3.5.3.2 桩头剪力 | 第62-63页 |
3.5.3.3 桩头扭矩 | 第63页 |
3.5.3.4 桩头轴力 | 第63-6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4 水平偏心静力受荷群桩非线性响应计算模型 | 第66-86页 |
4.1 引言 | 第66页 |
4.2 水平偏心受荷群桩分析模型 | 第66-76页 |
4.2.1 承台运动的瞬时转动中心 | 第66-67页 |
4.2.2 群桩中基桩运动规律分析 | 第67-70页 |
4.2.3 群桩承台受力分析 | 第70-73页 |
4.2.4 p乘子计算 | 第73-75页 |
4.2.4.1 前后桩关系的确定 | 第73-74页 |
4.2.4.2 前后桩运动方向与两桩连线方向夹角确定 | 第74-75页 |
4.2.4.3 折减系数经验公式求解 | 第75页 |
4.2.5 推扭耦合效应 | 第75-76页 |
4.3 群桩响应数值计算方法 | 第76-79页 |
4.3.1 单桩响应数值计算方法 | 第76-77页 |
4.3.2 群桩响应数值计算流程 | 第77-79页 |
4.4 水平偏心受荷群桩计算实例分析 | 第79-84页 |
4.4.1 水平受荷群桩离心模型试验 | 第79-81页 |
4.4.2 群桩纯扭受荷离心试验分析 | 第81-82页 |
4.4.3 群桩水平偏心受荷大比尺模型试验分析 | 第82-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5 水平偏心撞击下群桩基础动力响应计算模型构思 | 第86-102页 |
5.1 引言 | 第86页 |
5.2 群桩中动力桩-土-桩相互作用 | 第86-93页 |
5.2.1 柱坐标下粘弹性介质动力平衡方程 | 第87-89页 |
5.2.2 水平动力桩-土-桩相互作用分析 | 第89-91页 |
5.2.3 扭转动力桩-土-桩相互作用分析 | 第91-93页 |
5.3 水平偏心撞击下群桩动力非线性响应计算模型建模思路 | 第93-100页 |
5.3.1 桩-土系统整体模型 | 第93-94页 |
5.3.2 单桩模型 | 第94-96页 |
5.3.3 桩周土体模型 | 第96-99页 |
5.3.3.1 土体近场和远场模型 | 第96-97页 |
5.3.3.2 土体运动方程 | 第97-99页 |
5.3.4 承台动平衡和位移协调条件 | 第99-100页 |
5.3.5 方程求解 | 第10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2-103页 |
6.2 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9页 |
附录 | 第109-124页 |
附录1 扭转加速度测量原理 | 第109-110页 |
附录2 规范计算方法及参数选取 | 第110-111页 |
附录3 应变片标定方法 | 第111-112页 |
附录4 桩头内力时程曲线 | 第112-124页 |
作者简介 | 第124页 |
作者简介 | 第124页 |
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