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宏观社会背景 | 第11-13页 |
1.1.2 微观区域独特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3.1 公共空间Public Space | 第14页 |
1.3.2 环境整治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 第14页 |
1.3.3 城乡规划Urban Planning | 第14-15页 |
1.3.4 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 | 第15-16页 |
1.4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 第18-36页 |
2.1 国内外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 第18-22页 |
2.1.1 国外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综述 | 第18-20页 |
2.1.2 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综述 | 第20-22页 |
2.2 国内外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概况 | 第22-28页 |
2.2.1 德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简介 | 第22-24页 |
2.2.2 日本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简介 | 第24-25页 |
2.2.3 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概况 | 第25-28页 |
2.3 国内外公众参与公共空间整治规划实践概述 | 第28-31页 |
2.3.1 德国案例——谨慎更新改造规划中公众参与 | 第28-29页 |
2.3.2 日本案例——古川町公共空间整治规划公众参与 | 第29-30页 |
2.3.3 国内案例——哈尔滨市公共空间整治规划公众参与 | 第30-31页 |
2.4 国内外公众参与公共空间整治规划的启示 | 第31-36页 |
2.4.1 德国特色 | 第31-33页 |
2.4.2 日本特色 | 第33-34页 |
2.4.3 我国地区特色--哈尔滨市 | 第34-36页 |
3. 温岭市公众参与公共空间相关规划的发展进程和意义 | 第36-40页 |
3.1 温岭市公众参与规划的历史进程 | 第36-37页 |
3.1.1 规划意识萌芽期 | 第36页 |
3.1.2 规划参与意识培养期 | 第36页 |
3.1.3 公众参与规划发展期 | 第36-37页 |
3.1.4 公众参与规划深化期 | 第37页 |
3.2 公众参与对温岭公共空间整治规划工作的意义 | 第37-40页 |
3.2.1 公众参与有助于体现社会民主、稳定民心 | 第38页 |
3.2.2 公众参与有利于弥补政府决策失误 | 第38页 |
3.2.3 公众参与有利于缔结共同社会价值观 | 第38页 |
3.2.4 公众参与有利于规划顺利落地实施 | 第38页 |
3.2.5 公众参与有利于提高规划的受认可度 | 第38-40页 |
4 温岭市公共空间环境整治规划公众参与实例分析 | 第40-47页 |
4.1 实例1----前溪综合整治项目规划公众参与 | 第40-45页 |
4.1.1 项目背景 | 第40页 |
4.1.2 项目实施过程 | 第40-45页 |
4.1.3 案例启示 | 第45页 |
4.2 实例2----石夫人亮化工程规划公众参与 | 第45-47页 |
4.2.1 项目背景 | 第45页 |
4.2.2 规划项目实施过程 | 第45-46页 |
4.2.3 案例启示 | 第46-47页 |
5. 温岭市公共空间整治规划公众参与问题剖析 | 第47-51页 |
5.1 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 第47-49页 |
5.1.1 政府引导力度不大 | 第47页 |
5.1.2 公众参与目的以私利为主 | 第47页 |
5.1.3 公众参与主动意识偏弱 | 第47-48页 |
5.1.4 公众参与群体相对单一 | 第48页 |
5.1.5 公众参与组织力量薄弱 | 第48-49页 |
5.1.6 规划师不善于协调沟通 | 第49页 |
5.2 产生问题的原因 | 第49-51页 |
5.2.1 法律法规不够细致明确 | 第49页 |
5.2.2 传统封闭的文化影响 | 第49-50页 |
5.2.3 公众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 | 第50页 |
5.2.4 政府应对反馈不及时、沟通渠道不畅通 | 第50页 |
5.2.5 规划师职业素养不高 | 第50-51页 |
6 完善公共空间环境整治规划公众参与的对策 | 第51-61页 |
6.1 提高规划信息公开“精准性” | 第51-52页 |
6.2. 提升公众规划知识“普及率” | 第52页 |
6.3 转变各方对公众参与“认知度” | 第52-54页 |
6.3.1 政府要注重参与引导 | 第52-53页 |
6.3.2 公众要主动参与作为 | 第53页 |
6.3.3 规划师发挥纽带作用 | 第53-54页 |
6.4. 加快参与保障机制建设 | 第54-57页 |
6.4.1 完善法律保障机制 | 第54页 |
6.4.2 推动公众组织发展 | 第54-55页 |
6.4.3 搭建公众参与多样平台 | 第55-57页 |
6.4.4 强化激励反馈 | 第57页 |
6.5 注重规划分阶段参与的重点指导 | 第57-61页 |
6.5.1 凸显规划事前公众参与广泛与充分 | 第57-58页 |
6.5.2 重视规划事中参与有效性提高 | 第58-59页 |
6.5.3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与验收 | 第59-60页 |
6.5.4 加大规划实施后动态评估 | 第60-61页 |
7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作者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