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引言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液化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2 改善软土液化措施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4 本文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2. 有限差分法分析模型的选取 | 第21-25页 |
2.1 Flac3d软件的介绍 | 第21-22页 |
2.2 动力计算中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22-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组合桩单桩的抗液化研究 | 第25-49页 |
3.1 概述 | 第25-26页 |
3.2 建模过程 | 第26-31页 |
3.3 地震作用下组合桩对地基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 第31-35页 |
3.3.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31-33页 |
3.3.2 边界条件的选取 | 第33-34页 |
3.3.3 设置动态多步分析 | 第34-35页 |
3.4 地震作用下动力分析及结果 | 第35-48页 |
3.4.1 7度设防下动力分析结果 | 第35-40页 |
3.4.2 8度和9度设防下动力分析结果 | 第40-42页 |
3.4.3 改变水泥土范围的分析结果 | 第42-46页 |
3.4.4 改变地下水位线的分析结果 | 第46-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地震作用下组合桩群桩的抗液化特性 | 第49-69页 |
4.1 概述 | 第49页 |
4.2 群桩模型的建立 | 第49-52页 |
4.4 地震作用下群桩的动力反应 | 第52-67页 |
4.4.1 地震作用下组合桩群桩分析思路 | 第52-53页 |
4.4.2 组合桩群桩的抗液化性能分析 | 第53-63页 |
4.4.3 改变桩间距的组合桩群桩的抗液化性能 | 第63-65页 |
4.4.4 改变地下水水位组合桩群桩的抗液化性能 | 第65-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5.组合桩地基孔隙水压力的解析算法 | 第69-77页 |
5.1 概述 | 第69-70页 |
5.2 组合桩地基孔隙水压力的解析算法的初步探讨 | 第70-75页 |
5.2.1 组合桩孔隙水压力的解析算法的边界及定解条件确定 | 第70-72页 |
5.2.2 组合桩模拟结果与孔隙水压力理论计算形态的对比分析 | 第72-7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77-81页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和展望 | 第78-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