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农村居民点外部空间活力调查与研究--以永川10村为例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1-23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1-13页
        1.1.1 当代农村建设状况第11-12页
        1.1.2 当代农村公共领域出现的问题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页
    1.3 概念界定第13-15页
        1.3.1 农村居民点第13-14页
        1.3.2 农村居民点外部空间第14页
        1.3.3 外部空间活力第14页
        1.3.4 农村公共活动第14-15页
    1.4 文献综述第15-19页
        1.4.1 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第15-17页
        1.4.2 规划、建筑领域的研究第17-19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9-23页
        1.5.1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5.2 研究框架第20-23页
2 农村外部活力现状调查——以永川10村为例第23-75页
    2.1 调研概述第23-28页
        2.1.1 调研样本选择第23-25页
        2.1.2 调研过程第25-26页
        2.1.3 调研方法第26-27页
        2.1.4 调研内容第27-28页
    2.2 永川10村调研案例解读第28-75页
        2.2.1 永川10村调研点基本情况第28-51页
        2.2.2 永川10村调研问卷统计分析第51-68页
        2.2.3 永川10村调研案例比较分析第68-73页
        2.2.4 小结:外部空间活力及其影响要素第73-75页
3 “社会—活动—空间”视角下农村外部空间活力演变第75-95页
    3.1 农村外部空间活力当代与传统的比较第75-76页
    3.2 不同历史时期农村公共活动与外部空间的变迁第76-90页
        3.2.1 传统封建时期农村公共活动与外部空间第77-82页
        3.2.2 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公共活动与外部空间第82-85页
        3.2.3 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公共活动与外部空间第85-90页
    3.3 小结:空间引导活动第90-95页
4 基于活力的农村居民点外部空间设计讨论第95-113页
    4.1 农村外部空间“公共性”引导第95-101页
        4.1.1 公共领域外部空间的“公共性”设计第96-98页
        4.1.2 私人领域外部空间的“公共性”设计第98-101页
    4.2 农村外部空间“积极性”引导第101-113页
        4.2.1 注重场地的复合使用第102-104页
        4.2.2 融合外部空间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第104-106页
        4.2.3 完善外部空间设施第106页
        4.2.4 构建外部空间可达性第106-108页
        4.2.5 营造外部空间组团氛围第108-109页
        4.2.6 提高空间的安全性第109-110页
        4.2.7 提升农民的参与意识第110-113页
5 结语第113-117页
    5.1 研究结论第113-115页
        5.1.1 农村外部空间活力衰退要素的提出第113-114页
        5.1.2 社会—活动—空间视野下的农村外部空间活力变迁第114-115页
        5.1.3 农村外部空间活力促进的设计策略第115页
    5.2 不足与展望第115-117页
致谢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3页
附录第123-135页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3页
    B. 调研问卷第123-124页
    C. 作者在农村调研部分访谈记录第124-129页
    D. 作者在农村调研部分日记第129-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型封闭式购物中心动线设计研究
下一篇:商业综合体中多厅影院安全疏散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