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导言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6页 | 
| 一、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 二、国内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6-18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二、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环评公众参与的概述 | 第18-29页 | 
| 第一节 环评公众参与的概念 | 第18-24页 | 
| 一、公众参与的概念 | 第18-19页 | 
| 二、环评公众参与的概念 | 第19-21页 | 
| 三、我国环评公众参与的要素 | 第21-24页 | 
| 第二节 环评公众参与制度的演变 | 第24-26页 | 
| 一、国外环评公众参与制度的演变 | 第24-25页 | 
| 二、我国环评公众参与制度的演变 | 第25-26页 | 
| 第三节 环评公众参与的意义 | 第26-29页 | 
| 一、有利于促进环境管理的民主化、合理化 | 第26-27页 | 
| 二、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第27-28页 | 
| 三、有利于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环评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 | 第29-36页 | 
| 第一节 治理理论 | 第29-30页 | 
| 第二节 环境权理论 | 第30-33页 | 
| 一、环境权是生存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30-31页 | 
| 二、侵害环境权的行为是反人类、反社会的 | 第31-32页 | 
| 三、环评公众参与是公民环境权的重要内涵 | 第32-33页 | 
| 第三节 民主理论 | 第33-36页 | 
| 一、参与民主理论 | 第33-34页 | 
| 二、协商民主理论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以PX事件为例看我国环评公众参与的现状 | 第36-44页 | 
| 第一节PX事件回顾与反思 | 第36-40页 | 
| 一、PX项目简介 | 第36页 | 
| 二、厦门PX事件始末 | 第36-38页 | 
| 三、漳州PX项目环评公众参与的经验 | 第38-40页 | 
| 第二节 从PX事件看我国环评公众参与的现状 | 第40-44页 | 
| 一、公众对环评的参与热情不足 | 第40-41页 | 
| 二、环评公众参与表现为环境维权 | 第41-42页 | 
| 三、公众环保焦虑心理引发的邻避效应的产生 | 第42-44页 | 
| 第五章 我国环评公众参与制度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44-56页 | 
| 第一节 我国环评公众参与制度的问题 | 第44-50页 | 
| 一、公众参与主体的确定欠妥 | 第44-46页 | 
| 二、公众参与的内容和程序不够合理 | 第46-49页 | 
| 三、环评信息的公开不够科学 | 第49页 | 
| 四、对公众意见的回应不足 | 第49-50页 | 
| 第二节 我国环评公众参与制度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0-56页 | 
| 一、行政审查环评管理模式 | 第51-52页 | 
| 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缺陷 | 第52-54页 | 
| 三、环境权益法律保障制度的缺失 | 第54-56页 | 
| 第六章 我国公众参与环评管理的模式与制度的完善 | 第56-68页 | 
| 第一节 构建现代公众参与式环评管理模式 | 第56-58页 | 
| 第二节 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 第58-61页 | 
| 一、明确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 | 第58-59页 | 
| 二、完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 | 第59-60页 | 
| 三、补足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司法审查的缺位 | 第60-61页 | 
| 第三节 提高环评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 第61-66页 | 
| 一、实施全过程参与机制 | 第61页 | 
| 二、完善环评公众参与制度 | 第61-65页 | 
| 三、加强公众的环评参与意识 | 第65-66页 | 
| 第四节 借助ENGO的力量进行协同治理 | 第66-68页 | 
| 一、赋予ENGO独立的环评参与主体地位 | 第66-67页 | 
| 二、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