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引言 | 第14-20页 |
1.1.1 下一代无源光网络 | 第15-18页 |
1.1.2 OFDM-PON的应用前景 | 第18-20页 |
1.2 OFDM-PON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2.1 OFDM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20-21页 |
1.2.2 OFDM-PON技术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 论文结构以及主要内容 | 第22-25页 |
第二章 无源光网络接入技术 | 第25-42页 |
2.1 PON的网络结构 | 第25-29页 |
2.1.1 PON的拓扑结构 | 第25-27页 |
2.1.2 PON的功能结构 | 第27-29页 |
2.2 上行多址接入技术 | 第29-35页 |
2.2.1 时分多址(TDMA) | 第30-31页 |
2.2.2 波分多址(WDMA) | 第31-32页 |
2.2.3 码分多址(CDMA) | 第32-33页 |
2.2.4 副载波多址(SCMA) | 第33-35页 |
2.3 媒质接入控制技术 | 第35-41页 |
2.3.1 层次结构 | 第35-37页 |
2.3.2 MAC协议 | 第37-38页 |
2.3.3 流量控制和调度 | 第38-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OFDM-PON的组成原理与关键技术 | 第42-64页 |
3.1 OFDM-PON的技术原理 | 第42-49页 |
3.1.1 OFDM的基本原理 | 第42-47页 |
3.1.2 OFDM-PON的工作原理 | 第47-49页 |
3.2 OFDM-PON的关键技术 | 第49-59页 |
3.2.1 降低峰均比 | 第49-52页 |
3.2.2 同步技术 | 第52-53页 |
3.2.3 信道估计 | 第53-55页 |
3.2.4 信道编码 | 第55-59页 |
3.3 OFDM-PON的媒质接入控制 | 第59-63页 |
3.3.1 基于TDMA的媒质接入控制 | 第59-60页 |
3.3.2 基于FDMA的媒质接入控制 | 第60-61页 |
3.3.3 基于TDMA/FDMA混合的媒质接入控制 | 第61-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基于“元MAC”的OFDM-PON媒质接入控制协议设计 | 第64-82页 |
4.1“元MAC”功能设计 | 第64-69页 |
4.1.1 软件定义网络 | 第64-65页 |
4.1.2 虚拟PON | 第65-67页 |
4.1.3“元MAC”的结构 | 第67-69页 |
4.2“元MAC”协议的设计原理 | 第69-74页 |
4.2.1 上行多址接入 | 第69-70页 |
4.2.2“元MAC”协议的工作原理 | 第70-72页 |
4.2.3 消息结构及传递流程设计 | 第72-74页 |
4.3 动态资源分配 | 第74-81页 |
4.3.1 VPON准入 | 第77-80页 |
4.3.2 带宽分配 | 第80页 |
4.3.3 频谱分配 | 第80-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基于“元MAC”的OFDM-PON动态资源分配算法仿真与分析 | 第82-97页 |
5.1 OPNET仿真建模 | 第82-86页 |
5.1.1 OPNET简介 | 第82-83页 |
5.1.2 贪心算法 | 第83-85页 |
5.1.3 业务优先级设置 | 第85-86页 |
5.2 基于“元MAC”协议的动态资源分配算法仿真建模 | 第86-90页 |
5.2.1 系统结构模型 | 第86-87页 |
5.2.2“元MAC”模型 | 第87-88页 |
5.2.3 VPON模型 | 第88-90页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90-96页 |
5.3.1 子载波再分配阈值 | 第90-92页 |
5.3.2 子载波利用率 | 第92-93页 |
5.3.3 平均业务满足度 | 第93-94页 |
5.3.4 VPON准入周期数 | 第94-9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7-99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97-98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