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基础科学论文--海洋水文学论文--海洋动力学论文

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和副热带逆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摘要第5-7页
Abstracts第7-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31页
    1.1 模态水研究进展第12-17页
        1.1.1 模态水简介第12-14页
        1.1.2 模态水的形成过程第14-15页
        1.1.3 副热带模态水在气候变化中作用第15-17页
    1.2 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影响副热带逆流的动力机制第17-22页
        1.2.1 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的研究进展第17-19页
        1.2.2 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影响副热带逆流的物理机制第19-21页
        1.2.3 副热带模态水入侵后的斜压调整第21-22页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第22-23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附图第24-31页
第二章 资料、模式及方法介绍第31-39页
    2.1 资料介绍第31-34页
        2.1.1 观测资料第31页
        2.1.2 气候模式介绍第31-33页
        2.1.3 eddy-resolving 的高分辨率模式第33-34页
    2.2 数据处理方法第34-38页
        2.2.1 混合层深度的定义第34页
        2.2.2 PV 的计算第34页
        2.2.3 潜沉率第34-36页
        2.2.4 Sverdrup 流函数的计算第36页
        2.2.5 统计方法第36-38页
    附表第38-39页
第三章 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影响副热带逆流的动力机制在耦合模式中的体现第39-64页
    3.1 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影响副热带逆流在 GFDL_CM2.1 中的体现第39-40页
    3.2 副热带模态水影响副热带逆流在 17 个 CMIP5 气候模式中的体现第40-46页
        3.2.1 副热带逆流的空间分布第41-42页
        3.2.2 副热带逆流与副热带模态水的关系第42-44页
        3.2.3 CMIP5 模式之间的差异第44-46页
    3.3 气候模式与观测、高分辨率模式的对比分析第46-48页
        3.3.1 SSH第46-47页
        3.3.2 MLD第47页
        3.3.3 PV第47-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附图第50-64页
第四章 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的年代际变化主要信号第64-86页
    4.1 副热带逆流年代际自然变化主要信号第64-68页
        4.1.1 副热带模态水年代际变化与副热带逆流年代际变化的关系第65-66页
        4.1.2 潜沉率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第66-68页
    4.2 副热带逆流年代际变化的气候效应第68-70页
        4.2.1 SST 和大气响应第68-69页
        4.2.2 副热带逆流年代际变化与全球变暖的联系第69-70页
    4.3 副热带逆流年代际变化在全球变暖前后的表现第70-71页
    4.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附图第72-86页
第五章 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和副热带逆流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第86-115页
    5.1 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和副热带逆流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之 GFDL_CM2.1 分析结果第86-91页
        5.1.1 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的混合层深度和大气强迫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第86-88页
        5.1.2 潜沉率和副热带模态水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第88-89页
        5.1.3 副热带逆流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第89-90页
        5.1.4 SSH 和 SST 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第90页
        5.1.5 副热带模态水的平均态和方差变化对副热带逆流的影响第90-91页
    5.2 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和副热带逆流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之 CMIP5 模式分析结果第91-93页
        5.2.1 副热带逆流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第91-92页
        5.2.2 副热带模态水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第92-93页
    5.3 全球变暖背景下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和副热带逆流的快慢反应第93-95页
    5.4 本章小结第95-97页
    附图第97-115页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第115-120页
    6.1 全文总结第115-117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17-118页
    6.3 存在的问题以及展望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9页
致谢第129-130页
个人简介第130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0-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东省入海污染物分配容量计算--精准化近海三维水质数值模拟数学规划法
下一篇: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的基本类型与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