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心理学、病理心理学论文

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的风险以及弹性恢复--探索被忽略的中性生活事件的意义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1-14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第14-20页
    1.1 抑郁与无望抑郁第14-15页
    1.2 消极生活事件启动无望抑郁病因链第15-16页
    1.3 积极生活事件启动无望抑郁恢复因果链第16-17页
    1.4 问题提出第17-18页
        1.4.1 主观评价对生活事件分类的意义第17页
        1.4.2 被忽略的中性生活事件有何意义第17-18页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设计第18-20页
        1.5.1 研究目的第18页
        1.5.2 研究设计第18-20页
第二章 消极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风险研究第20-36页
    2.1 前言第20-22页
    2.2 研究目的第22页
    2.3 研究方法第22-26页
        2.3.1 被试第23页
        2.3.2 研究工具第23-25页
        2.3.3 研究过程第25页
        2.3.4 统计分析第25-26页
    2.4 结果第26-32页
        2.4.1 无望抑郁与消极生活事件、消极认知方式的相关分析第26-27页
        2.4.2 无望抑郁、消极生活事件以及消极认知方式的人口学变量分析第27-29页
        2.4.3 消极认知方式对消极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第29-32页
    2.5 讨论第32-35页
        2.5.1 消极生活事件、消极认知方式、无望抑郁症状的性别、城乡以及年级差异第32页
        2.5.2 消极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之间的关系第32-33页
        2.5.3 消极认知方式操作化方法的比较第33-34页
        2.5.4 消极认知方式对消极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症状的调节作用第34-35页
    2.6 结论第35-36页
第三章 积极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弹性恢复研究第36-48页
    3.1 前言第36-38页
    3.2 研究目的第38页
    3.3 研究方法第38-39页
        3.3.1 被试第38-39页
        3.3.2 研究工具第39页
        3.3.3 研究过程第39页
        3.3.4 统计分析第39页
    3.4 结果第39-44页
        3.4.1 无望抑郁与积极生活事件、提升认知方式的相关分析第39-40页
        3.4.2 无望抑郁与积极生活事件以及提升认知方式的人口学变量分析第40-42页
        3.4.3 提升认知方式在积极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间的调节效应分析第42-44页
    3.5 讨论第44-47页
        3.5.1 积极生活事件、提升认知方式、无望抑郁症状的人口变量差异第44-45页
        3.5.2 积极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之间的关系第45-46页
        3.5.3 提升认知方式操作化方法的比较第46页
        3.5.4 提升认知方式对积极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症状的调节作用第46-47页
    3.6 结论第47-48页
第四章 中性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风险和弹性恢复研究第48-59页
    4.1 引言第48-50页
    4.2 研究目的第50页
    4.3 研究方法第50-52页
        4.3.1 被试第50页
        4.3.2 研究工具第50-51页
        4.3.3 研究过程第51页
        4.3.4 统计分析第51-52页
    4.4 结果第52-56页
        4.4.1 中性生活事件、消极生活事件、积极生活事件之间的相关分析第52页
        4.4.2 无望抑郁与中性事件及其认知方式的相关分析第52-53页
        4.4.3 消极认知方式对中性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第53-55页
        4.4.4 提升认知方式对中性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关系的影响第55页
        4.4.5 认知情感正念对中性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关系的影响第55-56页
    4.5 讨论第56-58页
        4.5.1 消极生活事件、积极生活事件、中性生活事件之间的相关第56页
        4.5.2 消极认知方式、提升认知方式、认知情感正念之间的相关第56-57页
        4.5.3 中性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的关系第57-58页
        4.5.4 不同认知方式对中性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症状关系的调节作用第58页
    4.6 结论第58-59页
第五章 总讨论第59-64页
    5.1 总讨论第59-61页
        5.1.1 生活事件的客观定性与主观评价第59页
        5.1.2 中性生活事件的存在与被忽视第59-60页
        5.1.3 中性生活事件及其认知方式对理解无望理论纷争的意义第60-61页
        5.1.4 不同生活事件及其认知方式对无望抑郁恢复和干预的意义第61页
    5.2 本研究的创新第61-62页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第62-64页
第六章 结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7页
综述一第77-89页
    参考文献第83-89页
综述二第89-106页
    参考文献第97-106页
附录1第106-108页
附录2第108-109页
附录3第109-119页
附录4第119-120页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第120-121页
致谢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宿主树突状细胞在器官移植中的来源与功能
下一篇:电针对ApoE-/-小鼠LDLR和PPARγ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