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7页 |
1.2.1 水泥沥青复合胶浆材料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第12-14页 |
1.2.2 水泥沥青复合胶浆本构模型研究 | 第14-16页 |
1.2.3 水泥沥青复合胶浆细观结构研究 | 第16页 |
1.2.4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粘弹性本构模型及 DMA 试验方法 | 第19-31页 |
2.1 水泥沥青复合胶浆本构方程推导 | 第19-25页 |
2.1.1 动态力学性能参数 | 第19-20页 |
2.1.2 本构方程建立 | 第20-25页 |
2.2 DMA 测试方法 | 第25-26页 |
2.3 原材料性质及试件成型 | 第26-28页 |
2.3.1 原材料性质 | 第26-27页 |
2.3.2 试件成型 | 第27-28页 |
2.4 频率扫描试验条件 | 第28-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水泥沥青复合胶浆动态力学性能分析 | 第31-45页 |
3.1 DMA 试验测试结果分析 | 第31-36页 |
3.1.1 不同温度下频率扫描试验结果对比 | 第31-33页 |
3.1.2 时温等效原理及粘弹性力学参数主曲线 | 第33-36页 |
3.2 基于 CAM 流变模型的主曲线拟合 | 第36-39页 |
3.2.1 CAM 流变模型及其参数物理意义 | 第36-37页 |
3.2.2 基于 CAM 模型的主曲线拟合 | 第37-39页 |
3.3 A/C 比对复合胶浆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39-44页 |
3.3.1 A/C 对复模量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2 A/C 对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3.3.3 A/C 对相位角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水泥沥青复合胶浆本构模型研究 | 第45-73页 |
4.1 基于三参数固体模型的复合胶浆本构方程 | 第45-52页 |
4.1.1 实验频率范围复合胶浆三参数固体本构方程 | 第45-50页 |
4.1.2 宽频率范围复合胶浆三参数固体本构方程 | 第50-52页 |
4.2 基于广义 Kelvin 模型的复合胶浆本构方程 | 第52-61页 |
4.2.1 实验频率范围复合胶浆广义 Kelvin 模型本构方程 | 第52-56页 |
4.2.2 宽频率范围复合胶浆广义 Kelvin 模型本构方程 | 第56-61页 |
4.3 基于三元件分数导数模型的复合胶浆本构方程 | 第61-66页 |
4.3.1 实验频率范围复合胶浆三元件分数导数模型本构方程 | 第61-64页 |
4.3.2 宽频率范围复合胶浆三元件分数导数模型本构方程 | 第64-66页 |
4.4 基于 2S2P1D 模型的复合胶浆本构方程 | 第66-68页 |
4.5 本构方程适用性对比 | 第68-71页 |
4.5.1 不同本构模型的预测效果对比 | 第68-70页 |
4.5.2 本构模型的适用性对比分析 | 第70-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5章 水泥沥青复合胶浆细观结构研究 | 第73-91页 |
5.1 水泥沥青复合胶浆细观结构实验研究 | 第73-78页 |
5.1.1 水泥沥青复合胶浆扫描电镜试验 | 第73-75页 |
5.1.2 水泥沥青复合胶浆孔结构 | 第75-76页 |
5.1.3 水泥沥青复合胶浆水泥水化颗粒粒径分布 | 第76-78页 |
5.2 水泥沥青复合胶浆细观结构模型 | 第78-83页 |
5.2.1 水泥沥青复合胶浆细观结构分类 | 第78-79页 |
5.2.2 水泥沥青复合胶浆沥青膜计算模型 | 第79页 |
5.2.3 水泥沥青复合胶浆沥青膜厚度计算 | 第79-83页 |
5.3 水泥沥青复合胶浆细观结构对力学性能影响分析 | 第83-85页 |
5.4 基于原材料性能及体积参数的复合胶浆动态模量预测 | 第85-89页 |
5.4.1 动态模量基本预测模型 | 第85-87页 |
5.4.2 水泥沥青复合胶浆动态模量预测模型 | 第87-8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