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采访和报道论文

反转新闻现象研究--基于传播路径的分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缘起第10-11页
        1.1.2 选题意义第11-12页
    1.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第12-16页
        1.2.1 概念界定第12-14页
        1.2.2 文献综述第14-16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6-18页
        1.3.1 研究思路第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3.3 创新之处第17-18页
第2章 反转新闻案例梳理和一般特征第18-26页
    2.1 典型个案梳理第18-20页
        2.1.1 北京老外撞人事件第18页
        2.1.2 医生手术台自拍第18-19页
        2.1.3 四川男子暴打女司机第19页
        2.1.4 榆林产妇坠楼事件第19页
        2.1.5 女大学生怒踹熊孩子第19-20页
    2.2 反转新闻的一般特征第20-26页
        2.2.1 社会话题性第21-22页
        2.2.2 主体标签化第22页
        2.2.3 报道诱导性第22-23页
        2.2.4 双方冲突性第23-24页
        2.2.5 舆论过激化第24-26页
第3章 反转新闻的传播路径分析第26-34页
    3.1 反转新闻传播的基本路径第26-28页
        3.1.1 反转新闻传播的一般路径第26-27页
        3.1.2 多次反转新闻第27-28页
    3.2 反转新闻传播路径的特征第28-32页
        3.2.1 变动中的消息来源第28-29页
        3.2.2 首发报道与新闻转载第29-30页
        3.2.3 反转节点与真相呈现第30-31页
        3.2.4 舆论反转的两种态势第31-32页
    3.3 小结第32-34页
第4章 反转新闻频发的原因探析第34-46页
    4.1 不可不提的媒介环境第34-39页
        4.1.1 传播主体的变迁第34-35页
        4.1.2 “两微”:主要阵地第35-37页
        4.1.3 媒介环境与新闻真实第37-38页
        4.1.4 “话语权”之争与反转第38-39页
    4.2 消息来源与核实缺位第39-41页
        4.2.1 消息来源与新闻反转第39-40页
        4.2.2 “把关人”角色缺失第40-41页
    4.3 新闻专业主义的式微第41-43页
        4.3.1 非客观性报道第41-42页
        4.3.2 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第42-43页
    4.4 受众与舆论:推波助澜第43-46页
        4.4.1 受众媒介素养的匮乏第43-44页
        4.4.2 刻板印象与群体极化第44-46页
第5章 反转新闻的反思第46-56页
    5.1 反转新闻的负面影响第46-47页
        5.1.1 媒体公信力受冲击第46页
        5.1.2 舆论暴力需要警惕第46-47页
        5.1.3 “吃瓜群众”态度堪忧第47页
    5.2 反转新闻的重新审视第47-50页
        5.2.1 迅速纠错维护客观真实第48页
        5.2.2 受众主观能动性增强第48-49页
        5.2.3 观点的自由市场第49-50页
    5.3 规避与策略第50-56页
        5.3.1 主流媒体:积极应对第50-52页
        5.3.2 传播者:双管齐下第52-53页
        5.3.3 受众:提升素养第53-56页
结语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致谢第62-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融媒体时代UGC模式在传统新闻媒体中的创新与发展--以BBC为例
下一篇:大众媒介对文化情感电视节目研究--《朗读者》、《见字如面》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