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2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课题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范围界定及研究概念释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概念释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1.4.1 绿色水基础设施的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1.4.2 乡村水基础设施空间落位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1.4.3 绿色水基础设施空间落位的实践案例研究 | 第19-21页 |
1.4.4 研究启示 | 第21-22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2 毕公村实施绿色水基础设施的适应性研究 | 第27-66页 |
2.1 村庄概况 | 第27-30页 |
2.1.1 基本情况 | 第27-28页 |
2.1.2 社会经济 | 第28-30页 |
2.2 毕公村水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 第30-35页 |
2.2.1 给水系统现状 | 第30-32页 |
2.2.2 排水系统现状 | 第32-33页 |
2.2.3 其他水基础设施调查 | 第33-35页 |
2.3 毕公村实施绿色水基础设施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 | 第35-39页 |
2.3.1 毕公村实施绿色水基础设的必要性分析 | 第35-37页 |
2.3.2 毕公村实施绿色水基础设施的可行性分析 | 第37-39页 |
2.4 毕公村实施绿色水基础设施的空间需求 | 第39-44页 |
2.4.1 绿色水基础设施构成要素 | 第39-40页 |
2.4.2 地形地势条件需求 | 第40-41页 |
2.4.3 用地规模需求 | 第41-43页 |
2.4.4 建设空间的需求 | 第43-44页 |
2.5 毕公村实施绿色水基础设施的限制条件 | 第44-59页 |
2.5.1 自然条件的制约 | 第44-50页 |
2.5.2 土地利用条件限制 | 第50-53页 |
2.5.3 部分空间难以支撑 | 第53-58页 |
2.5.4 污水排放特征造成处理难题 | 第58-59页 |
2.6 毕公村实施绿色水基础设施面临的挑战 | 第59-63页 |
2.6.1 绿色水基础设施实施的地形限制问题 | 第59-61页 |
2.6.2 绿色水基础设施实施的土地供给问题 | 第61-63页 |
2.6.3 绿色水基础设施实施的空间品质问题 | 第6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3 毕公村绿色水基础设施的竖向设计 | 第66-92页 |
3.1 地形地势对绿色水基础设施落位的限制 | 第66-73页 |
3.1.1 排水限制 | 第66-69页 |
3.1.2 设施落位限制 | 第69-72页 |
3.1.3 地形地势的限制条件总结 | 第72-73页 |
3.2 乡村绿色水基础设施竖向设计的研究 | 第73-78页 |
3.2.1 排水场地竖向研究 | 第73-75页 |
3.2.2 设施落位场地竖向研究 | 第75-78页 |
3.2.3 竖向设计研究的启示 | 第78页 |
3.3 毕公村绿色水基础设施竖向设计 | 第78-91页 |
3.3.1 排水场地竖向规划 | 第78-85页 |
3.3.2 设施落位场地竖向规划 | 第85-90页 |
3.3.3 排水场地与设施场地竖向叠合 | 第90-91页 |
3.4 小结 | 第91-92页 |
4 毕公村绿色水基础设施的土地供给研究 | 第92-112页 |
4.1 用地对绿色水基础设施落位的限制 | 第92-100页 |
4.1.1 用地规模的限制 | 第92-94页 |
4.1.2 用地权属的限制 | 第94-100页 |
4.1.3 用地的限制条件总结 | 第100页 |
4.2 乡村绿色水基础设施土地供给的研究 | 第100-105页 |
4.2.1 增加土地供给规模的研究 | 第100-102页 |
4.2.2 协调用地权属关系的研究 | 第102-104页 |
4.2.3 土地供给研究的启示 | 第104-105页 |
4.3 毕公村绿色水基础设施用地布局规划 | 第105-111页 |
4.3.1 有效利用空闲宅基地,增加土地供给规模 | 第105-107页 |
4.3.2 减少产权主体个数,协调用地权属关系 | 第107-108页 |
4.3.3 利用生物组合措施,降低设施占地规模 | 第108-111页 |
4.4 小结 | 第111-112页 |
5 毕公村绿色水基础设施空间品质提升设计 | 第112-132页 |
5.1 绿色水基础设施与村庄的关联分析 | 第112-117页 |
5.1.1 绿色水基础设施运行方式 | 第112-113页 |
5.1.2 绿色水基础设施与村庄的空间关联 | 第113-116页 |
5.1.3 绿色水基础设施与村庄的经济关联 | 第116-117页 |
5.1.4 绿色水基础设施与地域排水特征关联 | 第117页 |
5.2 乡村绿色水基础设施空间品质提升的研究 | 第117-121页 |
5.2.1 空间品质提升目标 | 第117-118页 |
5.2.2 空间品质提升方法构建 | 第118-121页 |
5.2.3 空间品质提升研究的启示 | 第121页 |
5.3 毕公村绿色水基础设施的空间品质提升设计 | 第121-131页 |
5.3.1 空间环境品质提升设计——进行景观营造 | 第121-125页 |
5.3.2 空间经济价值提升设计——设计多元功能 | 第125-129页 |
5.3.3 空间社会效益提升设计——展示传统智慧 | 第129-131页 |
5.4 小结 | 第131-132页 |
6 毕公村绿色水基础设施规划总结及研究结论 | 第132-138页 |
6.1 毕公村绿色水基础设施规划总结 | 第132-135页 |
6.1.1 不同限制条件下绿色水基础设施的规划总结 | 第132-134页 |
6.1.2 毕公村绿色水基础设施落位方法的适用条件总结 | 第134-135页 |
6.2 结论与创新 | 第135页 |
6.2.1 研究结论 | 第135页 |
6.2.2 研究创新 | 第135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135-138页 |
6.3.1 研究不足 | 第135-136页 |
6.3.2 研究展望 | 第136-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6页 |
图表目录 | 第146-152页 |
图录 | 第146-150页 |
表录 | 第150-152页 |
附录1:适用于关中平原地区村庄的绿色水处理工艺 | 第152-153页 |
附录2:绿色水处理工艺用于关中平原地区村庄的指标整理 | 第153-157页 |
附录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