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学界研究进展与述评 | 第11-18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 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蕴含 | 第20-34页 |
2.1 共享发展理念的本质内涵及理论属性 | 第20-24页 |
2.1.1 关于几个概念的概述 | 第20-21页 |
2.1.2 共享发展理念的本质 | 第21页 |
2.1.3 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属性 | 第21-24页 |
2.2 共享发展理念的认识论内涵 | 第24-26页 |
2.2.1 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对“三大规律”的深刻把握 | 第24-25页 |
2.2.2 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实际的清醒认识 | 第25-26页 |
2.3 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论内涵 | 第26-29页 |
2.3.1 共享发展理念突出了“发展为了人” | 第26-27页 |
2.3.2 共享发展理念强调了“发展依靠人” | 第27-28页 |
2.3.3 共享发展理念蕴含了“发展尊重人” | 第28-29页 |
2.4 共享发展理念的方法论内涵 | 第29-34页 |
2.4.1 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 第29-30页 |
2.4.2 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方法论 | 第30-31页 |
2.4.3 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方法论 | 第31-34页 |
3 共享发展理念的生成逻辑 | 第34-44页 |
3.1 历史逻辑:共享发展生成的理论基础 | 第34-37页 |
3.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共享发展的论述 | 第34-36页 |
3.1.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享发展的论述 | 第36-37页 |
3.2 现实逻辑:共享发展生成的时代背景 | 第37-40页 |
3.2.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背景 | 第37-38页 |
3.2.2 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危机的启示 | 第38-40页 |
3.3 文化逻辑:共享发展的中西镜鉴 | 第40-44页 |
3.3.1 反思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共享发展的论述 | 第40-41页 |
3.3.2 批判与超越:西方国家关于共享发展的论述 | 第41-44页 |
4 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原则 | 第44-60页 |
4.1 实践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性原则 | 第44-48页 |
4.1.1 共享发展的普惠性原则 | 第44-45页 |
4.1.2 共享发展的协调性原则 | 第45-46页 |
4.1.3 共享发展的公正性原则 | 第46-47页 |
4.1.4 共享发展的人本性原则 | 第47-48页 |
4.2 实践共享发展理念的客观性原则 | 第48-53页 |
4.2.1 实事求是的规律性原则 | 第48-49页 |
4.2.2 理论联系国情实际原则 | 第49-50页 |
4.2.3 满足人民客观需求原则 | 第50-52页 |
4.2.4 以人民为实践动力原则 | 第52-53页 |
4.3 实践共享发展理念的辩证性原则 | 第53-60页 |
4.3.1 个体与整体相统一原则 | 第53-54页 |
4.3.2 人本与科学相统一原则 | 第54-56页 |
4.3.3 眼前与长远相统一原则 | 第56-57页 |
4.3.4 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原则 | 第57-60页 |
结束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