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合龙方案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连续刚构桥发展概述 | 第10-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 ·国内外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合龙技术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合龙中的工程措施 | 第16-24页 |
| ·连续刚构桥合龙段的一般构造 | 第16-17页 |
| ·合龙中的配重及临时束 | 第17-20页 |
| ·设置配重的作用 | 第17页 |
| ·配重的位置选择及设置方法 | 第17-19页 |
| ·临时束的作用 | 第19-20页 |
| ·合龙中的劲性骨架 | 第20-22页 |
| ·劲性骨架的作用 | 第20页 |
| ·劲性骨架的设置 | 第20-21页 |
| ·劲性骨架最小截面的确定 | 第21-22页 |
| ·合龙中顶推的作用及控制 | 第22-24页 |
| ·顶推的作用 | 第22页 |
| ·顶推的控制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合龙温度的研究 | 第24-51页 |
| ·温度荷载的分类、形成及特点 | 第24-25页 |
| ·日照温度作用 | 第24-25页 |
| ·骤然降温温度变化 | 第25页 |
| ·年温温度变化 | 第25页 |
| ·国内外设计规范中有关温度作用的规定 | 第25-29页 |
| ·新西兰桥梁规范 | 第25-26页 |
| ·日本道路桥梁设计规范(1978版) | 第26页 |
| ·美国AASHTO规范(94版) | 第26-27页 |
| ·瑞士桥梁规范 | 第27页 |
| ·中国公路桥规(JTG D60-04) | 第27页 |
| ·中国铁路桥涵设计规范 | 第27-29页 |
| ·合龙温度的影响及选择 | 第29-31页 |
| ·环境温度对合龙段的影响 | 第29页 |
| ·温度模式的选择 | 第29-30页 |
| ·合龙温度的确定 | 第30-31页 |
| ·汉江大桥概况 | 第31-36页 |
| ·汉江大桥简介 | 第31-32页 |
| ·计算模型 | 第32-36页 |
| ·汉江大桥温度计算 | 第36-50页 |
| ·合龙温度为10℃ | 第36-38页 |
| ·合龙温度为15℃ | 第38-41页 |
| ·合龙温度为20℃ | 第41-44页 |
| ·不同合龙温度比较 | 第44-48页 |
| ·非设计温度下合龙的应对措施 | 第48-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汉江大桥合龙方案计算分析 | 第51-87页 |
| ·概述 | 第51-52页 |
| ·常见大跨梁桥的合龙方案 | 第52-55页 |
| ·汉江大桥合龙方案的优化 | 第55-56页 |
| ·先边跨、后中跨合龙方案Ⅰ | 第56-61页 |
| ·恒载作用下主梁竖向位移 | 第56-58页 |
| ·恒载作用下主梁应力 | 第58-61页 |
| ·先中跨、后边跨合龙方案Ⅱ | 第61-66页 |
| ·恒载作用下主梁竖向位移 | 第61-62页 |
| ·恒载作用下主梁应力 | 第62-66页 |
| ·全桥一次合龙方案Ⅲ | 第66-70页 |
| ·恒载作用下主梁竖向位移 | 第66-67页 |
| ·恒载作用下主梁应力 | 第67-70页 |
| ·不同合龙方案比较分析 | 第70-85页 |
| ·合龙阶段主梁竖向位移对比分析 | 第70-72页 |
| ·成桥阶段主梁竖向位移对比分析 | 第72-73页 |
| ·成桥3年后主梁竖向位移对比分析 | 第73-74页 |
| ·T构合龙前后的挠度对比分析 | 第74-75页 |
| ·合龙阶段主梁应力对比分析 | 第75-77页 |
| ·成桥阶段主梁应力对比分析 | 第77-79页 |
| ·成桥3年后主梁应力对比分析 | 第79-82页 |
| ·控制断面弯矩对比 | 第82-84页 |
| ·墩顶内力对比分析 | 第84-85页 |
| ·汉江大桥合龙方案的选择 | 第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 ·结论 | 第87页 |
| ·展望 | 第87-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