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间接代理制度的立法比较 | 第12-30页 |
1.1 大陆法系中的间接代理制度 | 第12-19页 |
1.1.1 法国的立法例 | 第14-15页 |
1.1.2 德国的立法例 | 第15-16页 |
1.1.3 日本的立法例 | 第16-17页 |
1.1.4 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立法例 | 第17-18页 |
1.1.5 大陆法系间接代理制度的总体评价 | 第18-19页 |
1.2 英美法系中的间接代理制度 | 第19-25页 |
1.2.1 英国的立法例 | 第20-22页 |
1.2.2 美国的立法例 | 第22-25页 |
1.2.3 英美法系间接代理制度的总体评价 | 第25页 |
1.3 间接代理制度在我国的基本状况 | 第25-30页 |
1.3.1 间接代理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第25-28页 |
1.3.2 我国现行的间接代理制度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我国间接代理制度的现实困境 | 第30-39页 |
2.1 融合不同法系的间接代理制度引起的理论矛盾 | 第30-31页 |
2.2 间接代理制度与其他制度形成的冲突 | 第31-35页 |
2.2.1 间接代理制度与行纪制度的冲突 | 第31-34页 |
2.2.2 间接代理制度与仲裁制度的冲突 | 第34-35页 |
2.3 间接代理制度本身存在的漏洞 | 第35-39页 |
2.3.1 间接代理制度脱离其产生土壤 | 第35-36页 |
2.3.2 间接代理制度与其法律渊源的区别及消极影响 | 第36-39页 |
第三章 我国间接代理制度的立法完善 | 第39-51页 |
3.1 国际上对间接代理制度的立法尝试 | 第39-43页 |
3.1.1 《国际货物销售代理公约》中的间接代理制度 | 第39-40页 |
3.1.2 《欧洲合同法原则》中的间接代理制度 | 第40-41页 |
3.1.3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中的间接代理制度 | 第41-43页 |
3.1.4 小结 | 第43页 |
3.2 民法典中应规定间接代理 | 第43-48页 |
3.2.1 规定间接代理是我国民法典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第43-44页 |
3.2.2 “显名主义”原则的存废 | 第44-46页 |
3.2.3 在民法总则中设置间接代理制度的必要性 | 第46-48页 |
3.3 间接代理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冲突的解决 | 第48-51页 |
3.3.1 与行纪制度冲突的解决 | 第48页 |
3.3.2 与仲裁制度冲突的解决 | 第48-51页 |
第四章 民法总则中代理制度的设计 | 第51-58页 |
4.1 代理制度的全新构架 | 第51-53页 |
4.1.1 代理制度的定义 | 第51-52页 |
4.1.2 代理制度的分类 | 第52-53页 |
4.2 代理制度的具体规定 | 第53-55页 |
4.2.1 “本人身份不确定的代理”的具体规定 | 第53-54页 |
4.2.2 “间接代理”的具体规定 | 第54-55页 |
4.3 具体条文 | 第55-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