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8-9页 |
縮略语表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0-13页 |
1.1 犊牛腹泻病的原因 | 第10-11页 |
1.1.1 营养因素 | 第10页 |
1.1.2 生物因素 | 第10-11页 |
1.1.2.1 细菌性因素 | 第10页 |
1.1.2.2 病毒性因素 | 第10-11页 |
1.1.2.3 寄生虫性因素 | 第11页 |
1.1.3 环境因素 | 第11页 |
1.2 犊牛腹泻病的危害 | 第11页 |
1.3 犊牛腹泻病的防治措施 | 第11页 |
1.4 蒙药的基本理论 | 第11-12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2 致犊牛腹泻病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与毒力研究 | 第13-22页 |
2.1 材料 | 第13页 |
2.2 方法 | 第13-17页 |
2.2.1 粪样的采集 | 第13页 |
2.2.2 细菌分离培养 | 第13-14页 |
2.2.3 生化试验 | 第14页 |
2.2.4 血清型鉴定 | 第14-15页 |
2.2.5 PCR鉴定 | 第15-17页 |
2.2.6 动物致病性试验 | 第17页 |
2.3 结果 | 第17-21页 |
2.3.1 分离鉴定 | 第17页 |
2.3.2 生化鉴定 | 第17-18页 |
2.3.3 血清型鉴定 | 第18页 |
2.3.4 PCR鉴定 | 第18-19页 |
2.3.5 特异性分析 | 第19-21页 |
2.3.6 动物致病性试验 | 第21页 |
2.4 讨论 | 第21-22页 |
2.4.1 关于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 第21页 |
2.4.2 关于生化试验的鉴定 | 第21页 |
2.4.3 关于血清型的鉴定 | 第21-22页 |
2.4.4 关于PCR检测基因和序列分析 | 第22页 |
2.4.5 关于动物致病性试验的影响 | 第22页 |
3 传统蒙药复方对致犊牛腹泻病大肠杆菌在体内、体外作用的研究 | 第22-39页 |
3.1 体外抑菌试验 | 第22-26页 |
3.1.1 致犊牛腹泻病大肠杆菌敏感蒙药的测定 | 第22-24页 |
3.1.1.1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3.1.1.2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3.1.2 传统蒙药正交复方抗菌单药剂量的优化 | 第24-26页 |
3.2 体内抗菌试验 | 第26-31页 |
3.2.1 致犊牛腹泻病大肠杆菌混合菌80%MLD范围的初步测定 | 第26-27页 |
3.2.1.1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3.2.1.2 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3.2.2 致犊牛腹泻病大肠杆菌混合菌80%MLD的测定 | 第27-28页 |
3.2.2.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3.2.2.2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3.2.3 传统蒙药复方最大耐受量的测定 | 第28-29页 |
3.2.3.1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3.2.3.2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3.2.4 混合菌液感染小鼠的保护率 | 第29-30页 |
3.2.4.1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3.2.4.2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3.2.5 蒙药复方对小鼠肠道功能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5.1 腹泻病模型小鼠的制备 | 第30-31页 |
3.2.5.1.1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3.2.5.1.2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3.3 结果 | 第31-37页 |
3.3.1 蒙药体外抑菌直径测定 | 第31-32页 |
3.3.2 致犊牛腹泻病大肠杆菌敏感单一蒙药MIC和MBC的测定 | 第32-33页 |
3.3.3 致犊牛腹泻病大肠杆菌敏感单一蒙药FIC指数的测定 | 第33-34页 |
3.3.4 传统蒙药正交复方抗菌单药剂量的优化 | 第34页 |
3.3.5 犊牛腹泻病中致病大肠杆菌80%MLD范围的初步断定 | 第34-35页 |
3.3.6 致犊牛腹泻病大肠杆菌混合菌80%MLD的测定 | 第35-36页 |
3.3.7 传统蒙药复方最大耐受量的测定 | 第36页 |
3.3.8 80%MLD混合菌液感染小鼠的保护率结果 | 第36页 |
3.3.9 小鼠病理剖检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 第36-37页 |
3.4 讨论 | 第37-39页 |
3.4.1 体外抑菌试验 | 第37-38页 |
3.4.2 体内抗菌试验 | 第38页 |
3.4.3 蒙药复方对小鼠病理剖检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影响 | 第38-39页 |
4 蒙药复方对致病性大肠杆菌抗菌机制的研究 | 第39-43页 |
4.1 材料 | 第39页 |
4.2 方法 | 第39-41页 |
4.2.1 蒙药复方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9页 |
4.2.2 蒙药复方对致病性大肠杆菌培养液电导率的测定 | 第39-40页 |
4.2.3 蒙药复方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 | 第40页 |
4.2.4 蒙药复方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4.3 结果 | 第41-43页 |
4.3.1 蒙药复方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1页 |
4.3.2 蒙药复方对致病性大肠杆菌培养液电导率的测定 | 第41-42页 |
4.3.3 蒙药复方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 | 第42页 |
4.3.4 蒙药复方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4.4 讨论 | 第43页 |
5 结论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