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1.1 秸秆概念及资源量 | 第9页 |
1.2 秸秆利用现状 | 第9-12页 |
1.2.1 秸秆肥料化利用 | 第9-10页 |
1.2.2 秸秆能源化利用 | 第10-11页 |
1.2.3 秸秆饲料化利用 | 第11-12页 |
1.2.4 秸秆用于栽培食用菌 | 第12页 |
1.2.5 秸秆的其他应用 | 第12页 |
1.3 秸秆利用方式 | 第12-14页 |
1.3.1 秸秆能源化利用 | 第13页 |
1.3.2 秸秆肥料化利用 | 第13页 |
1.3.3 秸秆饲料化利用 | 第13页 |
1.3.4 秸秆其他利用 | 第13-14页 |
1.4 秸秆还田技术 | 第14-16页 |
1.4.1 秸秆还田方式 | 第14页 |
1.4.2 秸秆还田量 | 第14页 |
1.4.3 秸秆还田时间 | 第14-15页 |
1.4.4 秸秆还田的配套措施 | 第15-16页 |
1.5 秸秆还田效应 | 第16-18页 |
1.5.1 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第16页 |
1.5.2 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 第16-17页 |
1.5.3 秸秆还田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 第17-18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0-21页 |
2.3 样品采集 | 第21-22页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2-24页 |
2.4.1 土壤养分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2.4.2 水稻植株养分测定方法 | 第23页 |
2.4.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测定 | 第23-24页 |
2.5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 第25-41页 |
3.1 前言 | 第25-26页 |
3.2 秸秆还田与施氮肥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26-33页 |
3.2.1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土壤pH和EC的影响 | 第26-28页 |
3.2.2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28-33页 |
3.3 秸秆还田不同氮肥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 第33-38页 |
3.3.1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 第33-35页 |
3.3.2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 第35-37页 |
3.3.3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38-41页 |
第四章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第41-54页 |
4.1 前言 | 第41-42页 |
4.2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水稻形态特性的影响 | 第42-45页 |
4.2.1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2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水稻分蘖数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3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水稻叶绿素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 秸秆还田不同氮肥处理对水稻植株、籽粒指标的影响 | 第45-50页 |
4.4 秸秆还田不同氮肥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50-52页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52-54页 |
第五章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54-65页 |
5.1 前言 | 第54页 |
5.2 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多样性 | 第54-57页 |
5.3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 | 第57-59页 |
5.4 处理之间单个微生物群组的比较 | 第59-61页 |
5.5 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61-63页 |
5.6 小结与讨论 | 第63-65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