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采访和报道论文

新时代正面宣传的效果提升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文献综述第11-16页
        1.2.1 关于正面宣传历史渊源第12-13页
        1.2.2 关于正面宣传相关内涵第13-14页
        1.2.3 关于正面宣传社会功能第14-15页
        1.2.4 关于正面宣传社会效果第15-16页
    1.3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3.1 选题的理论意义第16页
        1.3.2 选题的实践意义第16-17页
    1.4 研究内容第17页
    1.5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6 创新点第18-19页
第二章 正面宣传概述第19-26页
    2.1 正面宣传的历史成因第19页
    2.2 正面宣传的理论基础第19-23页
        2.2.1 马克思恩格斯新闻宣传思想第20页
        2.2.2 中国共产党人新闻宣传思想第20-21页
        2.2.3 新时代习近平新闻宣传思想第21-23页
    2.3 正面宣传的现实意义第23-24页
    2.4 宣传效果的概念内涵第24页
    2.5 宣传效果的影响因素第24-26页
第三章 新时代正面宣传面临的现实境遇第26-34页
    3.1 新时代正面宣传面临的现实机遇第26-30页
        3.1.1 有利于促进理念从宣传走向传播第26-27页
        3.1.2 有利于丰富正面宣传的方式手段第27-28页
        3.1.3 有利于增强正面宣传的多向互动第28-29页
        3.1.4 有利于推动正面宣传的深入发展第29-30页
    3.2 新时代正面宣传面临的现实困境第30-34页
        3.2.1 理念层面: 正面宣传的正当性遭受质疑第30-31页
        3.2.2 实践层面: 正面宣传的影响力日渐式微第31-34页
第四章 新时代正面宣传的宣传效果分析第34-44页
    4.1 受众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第34-35页
        4.1.1 调查设计第34页
        4.1.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第34-35页
    4.2 受众问卷调查的数据第35-41页
    4.3 正面宣传的宣传效果分析第41-44页
        4.3.1 受众认知层面上的效果第41-42页
        4.3.2 受众情感层面上的效果第42-43页
        4.3.3 受众行为层面上的效果第43-44页
第五章 新时代正面宣传失效的原因第44-59页
    5.1 正面宣传失效的领导者因素第44-49页
        5.1.1 宣传思想观念落后第44-45页
        5.1.2 “官本位”意识强烈第45-46页
        5.1.3 宣传阵地意识缺乏第46-47页
        5.1.4 内宣、外宣同质化第47-49页
    5.2 正面宣传失效的从业者因素第49-54页
        5.2.1 宣传内容缺乏真实性第49-50页
        5.2.2 宣传语言缺乏亲和力第50-52页
        5.2.3 宣传方式缺乏创新力第52-53页
        5.2.4 宣传对象缺乏针对性第53-54页
    5.3 正面宣传失效的接受者因素第54-59页
        5.3.1 负面新闻偏好第54-56页
        5.3.2 浅层阅读习惯第56-57页
        5.3.3 复杂易变心理第57-58页
        5.3.4 社会认同解构第58-59页
第六章 新时代正面宣传的效果提升策略第59-72页
    6.1 正面宣传领导者的能力提升第59-64页
        6.1.1 树立科学的宣传观念第59-60页
        6.1.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第60-61页
        6.1.3 坚守新媒体宣传阵地第61-62页
        6.1.4 准确把控好议程设置第62-63页
        6.1.5 实现对外立体化宣传第63-64页
    6.2 正面宣传从业者的能力提升第64-67页
        6.2.1 坚持宣传内容为王第64-65页
        6.2.2 实现精准分众宣传第65-66页
        6.2.3 创新宣传话语体系第66-67页
        6.2.4 培养新型传媒人才第67页
    6.3 正面宣传接受者的能力提升第67-72页
        6.3.1 克服负面偏好第68-69页
        6.3.2 平衡阅读习惯第69页
        6.3.3 规范网络行为第69-70页
        6.3.4 重构社会认同第70-72页
总结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附录第77-82页
致谢第82-8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況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的组织传播研究
下一篇:基于风险社会放大框架的广东广播电视台H7N9流感报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