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序言 | 第12-19页 |
1.1 选题的缘起和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4 论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1.4.1 论文特色 | 第18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19-31页 |
2.1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 第19-23页 |
2.1.1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及其发展 | 第19-21页 |
2.1.2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我国的发展及影响 | 第21页 |
2.1.3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特征 | 第21-23页 |
2.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23-25页 |
2.2.1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 | 第23页 |
2.2.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23-24页 |
2.2.3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24-25页 |
2.3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性 | 第25-31页 |
2.3.1 民主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性 | 第25-26页 |
2.3.2 民主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差异性 | 第26-30页 |
2.3.3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互作用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 | 第31-37页 |
3.1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影响 | 第31-34页 |
3.1.1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政治鉴别力 | 第31-32页 |
3.1.2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认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本质 | 第32-33页 |
3.1.3 有利于大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33-34页 |
3.2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良影响 | 第34-37页 |
3.2.1 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 第34-35页 |
3.2.2 动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 第35页 |
3.2.3 弱化大学生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 第35-36页 |
3.2.4 消减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对待社会思潮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历史经验教训 | 第37-48页 |
4.1 国内经验教训 | 第37-42页 |
4.1.1 中国革命时期消除各种不良思潮影响的经验 | 第37-38页 |
4.1.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只有一种声音的教训 | 第38-40页 |
4.1.3 改革开放以来一元主导,多元共存的反思 | 第40-42页 |
4.2 国外的经验教训 | 第42-48页 |
4.2.1 苏联不能正确对待社会思潮影响而剧变的反思 | 第42-43页 |
4.2.2 东欧面对社会思潮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警示 | 第43-45页 |
4.2.3 美国对待各种社会思潮的启示 | 第45-46页 |
4.2.4 中东北非错误对待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警示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化解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不良影响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48-56页 |
5.1 正确区分和科学对待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是深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 | 第48-50页 |
5.2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是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 | 第50-51页 |
5.3 大力解决社会问题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是深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 第51-53页 |
5.4 正确和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技术是深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力手段 | 第53-54页 |
5.5 加强党的现代化建设,增强党的公信力是深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