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2-23页 |
0.1 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0.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0.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0.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0.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0-21页 |
0.3.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0.3.2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0.4 选题的意义及可能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一章 作为公众理性批判公共事务的公共领域 | 第23-32页 |
1.1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 第23-26页 |
1.1.1 公众性 | 第23-24页 |
1.1.2 多元化 | 第24-25页 |
1.1.3 公众舆论性 | 第25-26页 |
1.1.4 理想化 | 第26页 |
1.2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转型及其出路 | 第26-29页 |
1.2.1 转型的原因 | 第27-28页 |
1.2.2 转向交往行为理论 | 第28-29页 |
1.3 以交往理性和商谈理论重新审视的公共领域 | 第29-32页 |
1.3.1 突出交往理性 | 第30-31页 |
1.3.2 以商谈为实现机制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媒介技术与公共领域的关系变迁 | 第32-46页 |
2.1 媒介技术的历史演进 | 第32-37页 |
2.1.1 印刷媒介技术 | 第33页 |
2.1.2 声像媒介技术 | 第33-34页 |
2.1.3 网络媒介技术 | 第34页 |
2.1.4 交互、移动媒介技术 | 第34-37页 |
2.2 媒介技术对公共领域的影响 | 第37-46页 |
2.2.1 印刷媒介对公共领域的建构 | 第37-40页 |
2.2.2 转型印刷媒介、声像媒介与网络媒介对公共领域的消解 | 第40-42页 |
2.2.3 当代媒介技术与现代公共领域的共进 | 第42-46页 |
第三章 交互、移动媒介技术对交往理性的拓展 | 第46-54页 |
3.1 作为公共领域理解机制的交往理性 | 第46-48页 |
3.2 交互、移动媒介技术为交往理性提供了适当的情境 | 第48-51页 |
3.2.1 自由与平等 | 第48-49页 |
3.2.2 多元与包容 | 第49-50页 |
3.2.3 公开与透明 | 第50-51页 |
3.3 交互、移动媒介技术对于交往理性的抑制性因素 | 第51-54页 |
3.3.1 信息权的不平等 | 第51-52页 |
3.3.2 结构上的缺陷 | 第52-53页 |
3.3.3 权力及金钱的干涉 | 第53-54页 |
第四章 交互、移动媒介技术对商谈的促进 | 第54-64页 |
4.1 作为公共领域交往机制的商谈 | 第54-57页 |
4.2 交互、移动媒介技术对于商谈的动力作用 | 第57-60页 |
4.2.1 有效的信息渠道 | 第57-58页 |
4.2.2 广阔的讨论平台 | 第58-60页 |
4.2.3 充足的表达空间 | 第60页 |
4.3 交互、移动媒介技术对于商谈的阻碍因素 | 第60-64页 |
4.3.1 信息失衡 | 第61页 |
4.3.2 两极分化 | 第61-62页 |
4.3.3 认知、动机的限制 | 第62-64页 |
第五章 交互、移动媒介技术带动中国当代公共领域的前景探析 | 第64-73页 |
5.1 公共领域的普适性 | 第64-66页 |
5.2 交互、移动媒介技术作为中国当代公共领域的物质基础 | 第66-67页 |
5.3 交互、移动媒介技术推进中国当代公共领域的构想 | 第67-73页 |
5.3.1 政治权力体系的支持 | 第68-69页 |
5.3.2 交互、移动媒介的自律 | 第69-71页 |
5.3.3 公众的成熟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