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2 桩基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5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黄土沟谷地区桩基水流冲刷破坏病害诊断 | 第13-23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3页 |
2.2 桩基水流冲刷破坏病害 | 第13-19页 |
2.2.1 桩基水流冲刷破坏典型病害 | 第13-15页 |
2.2.2 桩基水流冲刷破坏典型病害原因分析 | 第15-18页 |
2.2.3 桩基水流冲刷破坏过程 | 第18-19页 |
2.3 混凝土结构承载能力及耐久性评估 | 第19-22页 |
2.3.1 在役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与耐久性评估的基本概念 | 第19页 |
2.3.2 考虑钢筋腐蚀影响的承载能力评估方法 | 第19-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黄土沟谷地区桩基病害检查与承载状态评定 | 第23-39页 |
3.1 黄土沟谷地区桩基病害检查 | 第23-26页 |
3.1.2 桥梁下部结构检查 | 第23-24页 |
3.1.3 桥梁桥面系和支座检查 | 第24-26页 |
3.2 黄土沟谷地区桩基承载能力评定 | 第26-30页 |
3.2.1 单桩轴向受压承载力容许值 | 第26-28页 |
3.2.2 单桩横轴向承载力容许值的确定 | 第28-30页 |
3.3 黄土沟谷地区单排桩基桩内力与位移计算基本概念 | 第30-34页 |
3.3.1 土的弹性抗力及地基系数分布规律 | 第30-33页 |
3.3.2 单排桩 | 第33-34页 |
3.3.3 刚性桩和弹性桩 | 第34页 |
3.3.4 桩的计算宽度 | 第34页 |
3.4 “m”法弹性单排桩基桩内力和位移计算 | 第34-38页 |
3.4.1 桩的挠曲微分方程 | 第35-36页 |
3.4.2 桩身水平位移 | 第36-37页 |
3.4.3 桩身转角 | 第37页 |
3.4.4 桩身弯矩 | 第37页 |
3.4.5 桩身剪力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黄土沟谷地区桩基水流冲刷病害的加固方法 | 第39-52页 |
4.1 桩基加固设计原则与基本规定 | 第39-40页 |
4.1.1 桩基加固设计原则 | 第39页 |
4.1.2 加固设计计算基本假定 | 第39页 |
4.1.3 加固基本原则与设计程序 | 第39-40页 |
4.2 加固方案可行性研究 | 第40-41页 |
4.3 加固方案关键技术 | 第41-50页 |
4.3.1 桩身补强加固法 | 第41-43页 |
4.3.2 静压注浆加固法 | 第43-45页 |
4.3.3 高压喷射注浆加固法 | 第45-48页 |
4.3.4 增补桩基加固法 | 第48-49页 |
4.3.5 黄土沟谷地形坡面防护 | 第49-50页 |
4.4 加固方案初步设计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桩基加固技术工程数值模拟应用 | 第52-66页 |
5.1 Flac 简绍 | 第52页 |
5.2 桩基冲刷破坏-加固模型 | 第52-55页 |
5.2.1 冲刷-加固方案 | 第52-53页 |
5.2.2 桩-土模型 | 第53页 |
5.2.3 接触面 | 第53-55页 |
5.2.4 桩基加固 | 第55页 |
5.3 Flac 非线性结果分析 | 第55-65页 |
5.3.1 变形矢量图 | 第55-56页 |
5.3.2 位移 | 第56-59页 |
5.3.3 桩身应力 | 第59-61页 |
5.3.4 桩身摩阻力 | 第61-63页 |
5.3.5 锚杆力 | 第63-64页 |
5.3.6 最大不平衡力和关键点监测 | 第64-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页 |
6.2 建议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