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4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4-26页 |
1.1 荧光碳点的研究现状及制备方法 | 第14-18页 |
1.1.1 量子点的发展现状及碳点的诞生 | 第14-15页 |
1.1.2 碳点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1.3 碳点的合成方法 | 第15-17页 |
1.1.4 碳点的修饰方法 | 第17-18页 |
1.2 碳点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 第18-24页 |
1.2.1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 第18-19页 |
1.2.2 研究荧光碳点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 | 第19-20页 |
1.2.3 荧光碳点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内容 | 第20-24页 |
1.3 课题内容和选题意义 | 第24-26页 |
1.3.1 课题内容 | 第24页 |
1.3.2 课题意义 | 第24-26页 |
第2章 荧光碳点的合成表征及其与 BSA 的相互作用 | 第26-49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7-31页 |
2.1.1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2.1.3 荧光碳点的合成及条件优化 | 第28-29页 |
2.1.4 合成碳点的表征 | 第29页 |
2.1.5 荧光光谱测定 | 第29-30页 |
2.1.6 取代实验 | 第30页 |
2.1.7 紫外吸收光谱 | 第30-31页 |
2.1.8 圆二色(CD)谱 | 第31页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47页 |
2.2.1 荧光碳点的光谱性质和表征 | 第31-36页 |
2.2.2 BSA 的荧光猝灭机理分析 | 第36-39页 |
2.2.3 BSA 的紫外吸收光谱 | 第39-40页 |
2.2.4 表观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计算 | 第40-41页 |
2.2.5 荧光碳点与 BSA 的作用力类型 | 第41-42页 |
2.2.6 结合距离的计算 | 第42-43页 |
2.2.7 探针的取代反应 | 第43-44页 |
2.2.8 BSA 的同步荧光光谱 | 第44-45页 |
2.2.9 BSA 的 CD 光谱 | 第45-46页 |
2.2.10 荧光碳点与 BSA 作用的 3D 荧光猝灭分析 | 第46-47页 |
2.3 小结 | 第47-49页 |
第3章 荧光碳点的修饰表征及其与 BSA 的相互作用 | 第49-71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51-54页 |
3.1.1 主要仪器 | 第51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51-52页 |
3.1.3 荧光碳点的修饰及条件优化 | 第52页 |
3.1.4 修饰后碳点的表征 | 第52-53页 |
3.1.5 荧光光谱测定 | 第53页 |
3.1.6 取代实验 | 第53-54页 |
3.1.7 紫外吸收光谱 | 第54页 |
3.1.8 圆二色(CD)谱 | 第54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4-70页 |
3.2.1 PEI-CDs 的光谱性质和表征 | 第54-59页 |
3.2.2 BSA 的荧光猝灭机理分析 | 第59-61页 |
3.2.3 BSA 的紫外吸收光谱 | 第61-62页 |
3.2.4 表观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计算 | 第62-63页 |
3.2.5 荧光碳点与 BSA 的作用力类型 | 第63-64页 |
3.2.6 结合距离的计算 | 第64-65页 |
3.2.7 探针的取代反应 | 第65-66页 |
3.2.8 BSA 的同步荧光光谱 | 第66-67页 |
3.2.9 BSA 的 CD 光谱 | 第67-68页 |
3.2.10 PEI-CDs 与 BSA 作用的 3D 荧光猝灭分析 | 第68-70页 |
3.3 小结 | 第70-71页 |
第4章 结论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79-80页 |
一、发表论文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