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参政的有序发展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2-15页 |
| 1.2.1 国内研究述评 | 第12-14页 |
| 1.2.2 国外研究述评 | 第14-15页 |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第2章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内涵和意义 | 第17-30页 |
| 2.1 网络参政及相关概念分析 | 第17-22页 |
| 2.1.1 政治参与的内涵以及形式 | 第17-18页 |
| 2.1.2 网络社会的内涵以及形式 | 第18-19页 |
| 2.1.3 网络参政的内涵及其新模式 | 第19-22页 |
| 2.2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意义 | 第22-26页 |
| 2.2.1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内涵 | 第22页 |
| 2.2.2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形式 | 第22-25页 |
| 2.2.3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意义 | 第25-26页 |
| 2.3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有序性探析 | 第26-29页 |
| 2.3.1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有序性 | 第26-27页 |
| 2.3.2 大学生有序性网络参政的特点 | 第27-29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3章 大学生网络参政调查分析 | 第30-39页 |
| 3.1 大学生网络参政问卷设计 | 第30-31页 |
| 3.1.1 问卷内容收集筛选 | 第30-31页 |
| 3.1.2 问卷目的确认 | 第31页 |
| 3.2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对象及方法选择 | 第31-32页 |
| 3.2.1 对象选择 | 第31页 |
| 3.2.2 方式方法选择 | 第31-32页 |
| 3.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32-38页 |
| 3.3.1 影响我国大学生网络参政的因素 | 第32-37页 |
| 3.3.2 大学生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动机 | 第37-38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4章 大学生网络参政无序性表现以及原因分析 | 第39-51页 |
| 4.1 大学生网络参政无序性的表现 | 第39-44页 |
| 4.1.1 黑客攻击境外以及境内政府网站 | 第39-40页 |
| 4.1.2 网络谣言与政治牢骚并存于网络 | 第40-41页 |
| 4.1.3 网络参政弱认知度和政治冷漠依旧存在 | 第41-42页 |
| 4.1.4 网络舆论忽略客观事实 | 第42-43页 |
| 4.1.5 无限制级别人肉搜索 | 第43-44页 |
| 4.2 大学生网络参政无序性的原因分析 | 第44-50页 |
| 4.2.1 政府维度 | 第44-48页 |
| 4.2.2 社会环境维度 | 第48-49页 |
| 4.2.3 大学生个体维度 | 第49-50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5章 大学生网络参政有序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51-60页 |
| 5.1 重视网络大学生民意 | 第51-53页 |
| 5.2 强化技术更新和增加无序参政成本 | 第53-54页 |
| 5.3 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 | 第54-56页 |
| 5.3.1 强化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监督 | 第54-55页 |
| 5.3.2 发挥主流媒体的网络舆论引导作用 | 第55页 |
| 5.3.3 摒弃网络虚假政治信息和煽动性言论 | 第55-56页 |
| 5.4 创建有利于大学生网络参政的软环境 | 第56-58页 |
| 5.4.1 调整教育内容方式 | 第56页 |
| 5.4.2 优化参与文化氛围 | 第56-57页 |
| 5.4.3 倡导家庭民主决策 | 第57-58页 |
| 5.5 培养理性参政的当代大学生 | 第58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附录 | 第66-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