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2页 |
1.1.1 能耗现状 | 第9页 |
1.1.2 课题背景 | 第9-11页 |
1.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1.2.1 烟气再循环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2.2 烟气再循环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第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流化床锅炉燃烧状态参数和运行特征分析 | 第17-29页 |
2.1 流化床锅炉主要烟风系统 | 第17-18页 |
2.1.1 燃用风 | 第17页 |
2.1.2 烟气风 | 第17-18页 |
2.2 烟气再循环 | 第18-19页 |
2.3 燃烧温度 | 第19-24页 |
2.3.1 高温燃烧 | 第20页 |
2.3.2 理论燃烧温度的影响参数 | 第20-22页 |
2.3.3 理论燃烧温度与火焰平均温度的关系 | 第22页 |
2.3.4 循环流化床的床温 | 第22-23页 |
2.3.5 燃料对循环流化床温度影响 | 第23-24页 |
2.4 流化速度 | 第24-27页 |
2.4.1 临界流化速度 | 第24-26页 |
2.4.2 流化速度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热膨胀烟气再循环联合系统的原理与特性分析 | 第29-48页 |
3.1 系统原理概述 | 第29-31页 |
3.1.1 系统连接方式 | 第29-31页 |
3.2 热膨胀系统 | 第31-36页 |
3.2.1 不同温度截面临界流化速度间的关系 | 第31-32页 |
3.2.2 炉膛内静压相对变化 | 第32-33页 |
3.2.3 风机质量流量相对变化 | 第33-35页 |
3.2.4 热膨胀的可行性分析 | 第35-36页 |
3.3 烟气再循环系统 | 第36-37页 |
3.3.1 热膨胀系统与烟气再循环的联合运行 | 第36-37页 |
3.4 初级加热系统 | 第37页 |
3.5 热膨胀加热系统和初级加热系统设计 | 第37-38页 |
3.6 再循环烟气与供热膨胀旁流烟气比 | 第38-40页 |
3.6.1 可供热膨胀旁流流烟气比 | 第38-39页 |
3.6.2 再循环烟气比 | 第39-40页 |
3.7 鼓引风机能耗数学模型 | 第40-46页 |
3.7.1 鼓风机耗功率 | 第41-42页 |
3.7.2 引风机耗功率 | 第42-44页 |
3.7.3 锅炉效率 | 第44-4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联合运行控制方法 | 第48-58页 |
4.1 流化床锅炉系统控制的主要方法 | 第48-49页 |
4.1.1 模糊控制技术 | 第48-49页 |
4.2 控制任务 | 第49-51页 |
4.2.1 负荷变化下温度控制思想 | 第49-50页 |
4.2.2 负荷变化下床压控制思想 | 第50-51页 |
4.3 负荷变化下热膨胀系统与烟气再循环联合运行联合控制策略 | 第51-56页 |
4.3.1 控制目标 | 第51页 |
4.3.2 控制策略 | 第51-53页 |
4.3.3 控制策略实施 | 第53-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锅炉改造工程案例分析 | 第58-66页 |
5.1 基本参数 | 第58-60页 |
5.1.1 燃料的成分分析 | 第58-59页 |
5.1.2 案例分析中计算燃料的成分和锅炉参数 | 第59-60页 |
5.2 锅炉效率升高量 | 第60-63页 |
5.2.1 鼓引风机电耗量 | 第60-62页 |
5.2.2 锅炉效率 | 第62-63页 |
5.3 关键参数 | 第63页 |
5.3.1 可供热膨胀旁流流烟气比 | 第63页 |
5.3.2 再循环烟气比 | 第63页 |
5.4 热膨胀加热系统和初级加热系统设计 | 第63-64页 |
5.5 系统经济效果分析 | 第64页 |
5.5.1 不同负荷条件下锅炉效率 | 第64页 |
5.5.2 新系统经济性分析 | 第6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