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 绪论 | 第10-13页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第11-12页 |
(四)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都市圈发展概述 | 第13-15页 |
(一) 国外都市圈发展概述 | 第13页 |
(二) 国内都市圈发展概述 | 第13-15页 |
三、 乌鲁木齐都市圈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 第15-22页 |
(一) 乌鲁木齐都市圈概念与范围界定 | 第15-18页 |
1、 概念的提出 | 第15页 |
2、 范围的界定 | 第15-18页 |
(二) 背景介绍 | 第18-20页 |
1、 乌鲁木齐都市圈是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 第18-19页 |
2、 乌鲁木齐都市圈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重点区域 | 第19页 |
3、 乌鲁木齐都市圈是经济全球化的中亚次区域的战略节点 | 第19-20页 |
(三) 现实基础 | 第20-22页 |
1、 培育型都市圈的发展期 | 第20页 |
2、 发展态势良好、实力增长迅速 | 第20-22页 |
四、 乌鲁木齐都市圈发展优劣势分析 | 第22-28页 |
(一) 空间条件 | 第22-23页 |
1、 强核心、多级副中心的格局基本形成 | 第22页 |
2、 城镇密度低,集中于交通干线两侧 | 第22页 |
3、 城镇与绿洲的空间关联度高 | 第22-23页 |
4、 城镇间的纵向联系强于横向联系 | 第23页 |
(二) 产业条件 | 第23-24页 |
1、 发展水平不均衡 | 第23页 |
2、 地域配置合理,结构有待调整 | 第23-24页 |
(三) 交通条件 | 第24-25页 |
1、 “Y”字型交通走廊初步形成 | 第24页 |
2、 都市圈内部交通联系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 第24页 |
3、 空间距离优势明显 | 第24-25页 |
4、 路网建设尚有欠缺 | 第25页 |
(四) 生态条件 | 第25-26页 |
1、 环境地质条件优越 | 第25页 |
2、 典型大陆荒漠气候 | 第25页 |
3、 区域水资源较短缺 | 第25页 |
4、 环境脆弱容载力低 | 第25-26页 |
5、 大气环境特征性强 | 第26页 |
(五) 制度条件 | 第26-28页 |
1、 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6-27页 |
2、 制度发展展望 | 第27-28页 |
五、 乌鲁木齐都市圈发展基本思路 | 第28-47页 |
(一) 战略思路与总体部署 | 第28-32页 |
1、 指导思想 | 第28页 |
2、 发展原则 | 第28-29页 |
3、 空间组织 | 第29-32页 |
(二) 发展目标 | 第32-34页 |
1、 近期(2015-2020):产业整合和基础设施共享共建,培育都市圈要素组合 | 第32-33页 |
2、 中期(2020-2030):产业协调与无障碍通道建设,提升都市圈整合优势 | 第33页 |
3、 远期(2030-2050):产业发展和统一大市场体系建成,发挥都市圈整体实力 | 第33-34页 |
(三) 发展重点 | 第34-47页 |
1、 产业调整和职能分工 | 第34-35页 |
2、 交通网络及通达性建设 | 第35-39页 |
3、 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 | 第39-41页 |
4、 环境防治和生态保护 | 第41-47页 |
六、 政策建议与结论 | 第47-52页 |
(一) 政策建议 | 第47-51页 |
1、 从政府组织机构层面健全和完善协调机制 | 第47页 |
2、 尽快编制乌鲁木齐都市圈整体规划 | 第47-48页 |
3、 明确各城市职能,强化地方政府区域协调发展的观念 | 第48页 |
4、 进行行政区划调整 | 第48-50页 |
5、 构筑有利于都市圈发展的投资及人口流动政策 | 第50-51页 |
(二)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一:国内外都市圈发展经验与启示 | 第54-60页 |
(一) 国内外都市圈案例 | 第54-58页 |
1、 国外都市圈案例 | 第54-56页 |
2、 国内都市圈案例 | 第56-58页 |
(二) 经验与启示 | 第58-60页 |
1、 外部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第58-59页 |
2、 由单中心到多中心结构 | 第59页 |
3、 生态空间的控制与保护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