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9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叠合式双向板的概念 | 第15-16页 |
1.3 叠合楼板国内外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1 现有楼板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 第16-17页 |
1.3.2 国内关于叠合楼板的应用及研究 | 第17页 |
1.3.3 国外关于叠合楼板的研究 | 第17-1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四边简支叠合楼板的试验准备 | 第19-34页 |
2.1 试验初步方案 | 第19-22页 |
2.1.1 试验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2.1.2 试验尺寸及材料参数 | 第19-20页 |
2.1.3 钢筋配置 | 第20页 |
2.1.4 试验台的制作与安全防护措施 | 第20-22页 |
2.2 加载方案及试验测量方案 | 第22-29页 |
2.2.1 加载方案 | 第22-23页 |
2.2.2 试验测量方案 | 第23-29页 |
2.3 试验的制作过程 | 第29-31页 |
2.3.1 预制层叠合板的制作 | 第29-30页 |
2.3.2 支座的处理 | 第30页 |
2.3.3 预制层拼缝间的处理 | 第30-31页 |
2.3.4 现浇层的浇筑 | 第31页 |
2.4 材性试验 | 第31-34页 |
2.4.1 钢筋的材性试验 | 第31-32页 |
2.4.2 混凝土试块的材性试验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叠合式双向板抗裂试验的过程与分析 | 第34-48页 |
3.1 试验准备 | 第34页 |
3.1.1 加载前的准备工作 | 第34页 |
3.1.2 试验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的确定 | 第34页 |
3.2 试验现象的描述 | 第34-41页 |
3.2.1 试验板裂缝开展的全过程描述 | 第35-40页 |
3.2.2 试验板裂缝照片 | 第40-41页 |
3.3 试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 | 第41-46页 |
3.3.1 荷载---挠度曲线分析 | 第41-43页 |
3.3.2 钢筋应变分析 | 第43-45页 |
3.3.3 拼缝处裂缝开展分析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叠合式双向板开裂荷载和极限承载力的理论分析与试验对比 | 第48-70页 |
4.1 叠合式双向板开裂荷载的计算与分析 | 第48-50页 |
4.1.1 叠合式双向板开裂荷载实测值的确定 | 第48页 |
4.1.2 叠合式双向板开裂荷载的计算 | 第48-50页 |
4.2 叠合式双向板极限承载力的计算与分析 | 第50-69页 |
4.2.1 极限荷载的下限值---平衡法 | 第51-57页 |
4.2.2 极限荷载的上限值---屈服线法 | 第57-67页 |
4.2.3 极限承载力荷载的试验值与理论值的比较 | 第67-68页 |
4.2.4 叠合式双向板极限承载力的估算方法 | 第68-6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叠合式双向板裂缝平均间距和最大宽度的理论分析与试验对比 | 第70-82页 |
5.1 裂缝研究的基本理论与现状 | 第70-75页 |
5.1.1 裂缝开展的理论 | 第70-72页 |
5.1.2 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裂缝控制的有关规定 | 第72页 |
5.1.3 各规范关于裂缝宽度的计算 | 第72-75页 |
5.2 叠合式双向板裂缝平均间距与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与讨论 | 第75-80页 |
5.2.1 裂缝平均间距的计算方法和试验对比 | 第75-76页 |
5.2.2 叠合式双向板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方法的研究 | 第76-80页 |
5.2.3 影响叠合楼板双向板裂缝的因素 | 第8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2页 |
6.2 展望与建议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