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娜·哈拉维“赛博格”思想及其传播学意蕴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8-17页 | 
| 0.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第8页 | 
| 0.1.1 选题来源 | 第8页 | 
| 0.1.2 选题意义 | 第8页 | 
| 0.2 哈拉维其人及其主要著作 | 第8-10页 | 
| 0.2.1 哈拉维其人 | 第9页 | 
| 0.2.2 哈拉维的主要著作 | 第9-10页 |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0.3.1 国外关于哈拉维的研究概述 | 第10-13页 | 
| 0.3.2 国内关于哈拉维的译介和研究概述 | 第13-15页 | 
| 0.4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5-17页 | 
| 0.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0.4.2 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 第1章 哈拉维的主要理论与思想 | 第17-22页 | 
| 1.1 赛博格理论 | 第17-19页 | 
| 1.2 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 | 第19-20页 | 
| 1.3 “情境化知识”论 | 第20-22页 | 
| 第2章 哈拉维赛博格思想的概述 | 第22-35页 | 
| 2.1 哈拉维赛博格思想的提出 | 第22-24页 | 
| 2.1.1 哈拉维赛博格思想的学术背景 | 第22-23页 | 
| 2.1.2 哈拉维赛博格思想的理论定位 | 第23-24页 | 
| 2.2 哈拉维赛博格思想的主要特色 | 第24-35页 | 
| 2.2.1 哈拉维赛博格思想的人文性 | 第24-25页 | 
| 2.2.2 哈拉维赛博格思想中的技术主义 | 第25-26页 | 
| 2.2.3 哈拉维赛博格思想的政治色彩 | 第26-27页 | 
| 2.2.4 哈拉维赛博格思想的后人类主义 | 第27-35页 | 
| 第3章 哈拉维“赛博格”思想的传播学意蕴 | 第35-50页 | 
| 3.1 赛博空间 | 第35-42页 | 
| 3.1.1 赛博空间的兴起 | 第35-36页 | 
| 3.1.2 赛博空间的交往与身份 | 第36-39页 | 
| 3.1.3 赛博空间中的媒体形态 | 第39-42页 | 
| 3.2 人的延伸 | 第42-46页 | 
| 3.2.1 赛博格的模糊性与“媒介即信息” | 第42-43页 | 
| 3.2.2 赛博格的多元拓展与“媒介即人的延伸” | 第43-46页 | 
| 3.3 赛博格形象 | 第46-50页 | 
| 3.3.1 赛博朋克电影中的赛博格 | 第46-49页 | 
| 3.3.2 网游中的赛博格 | 第49-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