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过渡期物联网末端节点接入方案设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物联网技术 | 第15-16页 |
1.2 IPv4的局限性与IPv6技术提出 | 第16-17页 |
1.3 IPv4过渡到IPv6阶段下面临的挑战 | 第17页 |
1.4 过渡阶段解决方案 | 第17-18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6 论文结构 | 第18-21页 |
第二章 IPv6技术与过渡技术 | 第21-29页 |
2.1 IPv6技术 | 第21-23页 |
2.1.1 IPv6编址 | 第21-22页 |
2.1.2 IPv6报文格式 | 第22-23页 |
2.2 IPv6过渡技术 | 第23-28页 |
2.2.1 隧道技术 | 第23-25页 |
2.2.2 翻译技术 | 第25-27页 |
2.2.3 双协议栈 | 第27-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网络环境解决末端节点过渡方案 | 第29-41页 |
3.1 方案设计 | 第29页 |
3.2 实验环境搭建 | 第29-33页 |
3.2.1 实验网络环境构建 | 第30-33页 |
3.2.2 实验DNS服务器搭建 | 第33页 |
3.3 隧道技术IPv6孤岛互通 | 第33-37页 |
3.3.1 隧道配置过程 | 第34-36页 |
3.3.2 隧道报文抓包与验证 | 第36-37页 |
3.3.3 结论 | 第37页 |
3.4 翻译技术IPv4节点访问IPv6节点 | 第37-40页 |
3.4.1 NAT-TP配置过程 | 第37-38页 |
3.4.2 NAT-TP抓包与验证 | 第38-39页 |
3.4.3 结论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双协议栈末端节点实现过渡 | 第41-71页 |
4.1 方案设计 | 第41-42页 |
4.2 末端节点硬件平台设计 | 第42-47页 |
4.2.1 电源设计 | 第43-44页 |
4.2.2 最小系统设计 | 第44-46页 |
4.2.3 以太网控制器连接 | 第46页 |
4.2.4 PCB与实物连接图 | 第46-47页 |
4.3 驱动开发与系统移植 | 第47-51页 |
4.3.1 系统时钟驱动 | 第48页 |
4.3.2 SPI接口与ENC28J60驱动 | 第48-49页 |
4.3.3 片上温度传感器驱动 | 第49-50页 |
4.3.4 FreeRTOS系统移植 | 第50-51页 |
4.4 LwIP双协议栈实现与移植 | 第51-58页 |
4.4.1 双协议IP地址对象ip_addr | 第52页 |
4.4.2 双协议网络接口对象netif | 第52-53页 |
4.4.3 双协议接收分流与合流分析 | 第53-55页 |
4.4.4 双协议发送分流与合流分析 | 第55-56页 |
4.4.5 LwIP移植 | 第56-58页 |
4.5 双协议自适应策略 | 第58-62页 |
4.5.1 通过访问DNS服务器判断 | 第59-60页 |
4.5.2 通过ping远端服务器判断 | 第60-62页 |
4.5.3 两种策略混合决策 | 第62页 |
4.6 双协议IoT应用实例设计 | 第62-68页 |
4.6.1 TCP传感器数据上报 | 第62-65页 |
4.6.2 HTTP服务器交互 | 第65-66页 |
4.6.3 UDP协议广播寻找节点 | 第66-67页 |
4.6.4 MQTT协议应用 | 第67-68页 |
4.7 双协议栈节点性能测试 | 第68-70页 |
4.7.1 节点功耗测试 | 第68-69页 |
4.7.2 Ping响应延时测试 | 第69-70页 |
4.8 结论 | 第70-71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