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图像可逆可见水印技术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信息隐藏技术 | 第8-9页 |
1.2 数字水印技术 | 第9-10页 |
1.3 数字水印技术研究动态与现状 | 第10-12页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第2章 数字水印技术 | 第14-24页 |
2.1 数字水印技术的分类 | 第15-16页 |
2.1.1 按照水印的特性划分 | 第15-16页 |
2.1.2 按水印所附载的媒体划分 | 第16页 |
2.1.3 按水印隐藏位置划分 | 第16页 |
2.1.4 按检测过程划分 | 第16页 |
2.2 数字水印的典型算法 | 第16-19页 |
2.2.1 时/空域算法 | 第16-17页 |
2.2.2 变换域算法 | 第17-19页 |
2.3 数字水印技术的评价标准 | 第19-22页 |
2.3.1 不可感知性评价 | 第20-21页 |
2.3.2 鲁棒性评价 | 第21页 |
2.3.3 安全性评价 | 第21-22页 |
2.4 可见数字水印技术 | 第22-23页 |
2.4.1 可见水印技术及现状 | 第22页 |
2.4.2 可见水印的性质及应用场合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现有可逆可见水印技术比较 | 第24-32页 |
3.1 工作背景 | 第24-25页 |
3.2 可逆可见水印算法 | 第25-27页 |
3.2.1 对比敏感可见水印算法 | 第25-26页 |
3.2.2 可移除可见水印算法 | 第26-27页 |
3.3 可逆可见水印技术性能分析 | 第27-30页 |
3.3.1 对比敏感可见水印算法 | 第27-28页 |
3.3.2 可移除可见水印技术 | 第28-29页 |
3.3.3 算法分析 | 第29-30页 |
3.4 存在的不足 | 第3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4章 彩色图像双水印技术 | 第32-42页 |
4.1 工作背景与方法的提出 | 第32页 |
4.2 差值扩展算法 | 第32-33页 |
4.3 彩色图像双水印技术 | 第33-35页 |
4.3.1 可见水印嵌入算法 | 第34-35页 |
4.3.2 无损恢复源图像 | 第35页 |
4.4 实验仿真 | 第35-39页 |
4.4.1 二值水印的无损抗攻击技术 | 第35-37页 |
4.4.2 透明彩色水印可逆抗攻击技术 | 第37-39页 |
4.5 可见水印技术方法比较 | 第39-4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2-44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42-43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