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3-15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5-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0-2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 第22-34页 |
1.2.1 编队飞行计划 | 第22-27页 |
1.2.2 编队卫星导航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1.2.3 X射线脉冲星导航研究进展 | 第30-33页 |
1.2.4 基于X射线脉冲星的编队卫星导航进展 | 第33-34页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34-36页 |
第二章 X射线脉冲星光子序列相位测量方法 | 第36-50页 |
2.1 引言 | 第36-37页 |
2.2 X射线脉冲星导航原理 | 第37-39页 |
2.3 频域加权比相 | 第39-43页 |
2.3.1 信号获取 | 第39-40页 |
2.3.2 频域加权比相原理 | 第40-42页 |
2.3.3 分段式频域加权比相原理 | 第42页 |
2.3.4 复杂度分析 | 第42-43页 |
2.4 仿真实验与分析 | 第43-48页 |
2.4.1 均方根误差对比分析 | 第44-45页 |
2.4.2 计算时间对比分析 | 第45-46页 |
2.4.3 加权FFT比相估计 | 第46-47页 |
2.4.4 加权FFT和分段加权FFT比相对比 | 第47-48页 |
2.5 结论 | 第48-50页 |
第三章 基于X射线脉冲星信号相位增量的初轨确定方法 | 第50-62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X射线脉冲星导航定位方法 | 第51-53页 |
3.2.1 计时观测模型 | 第51-52页 |
3.2.2 相位增量模型 | 第52-53页 |
3.3 加权最小二乘初轨确定法 | 第53-56页 |
3.3.1 卫星轨道确定的基本原理 | 第53-54页 |
3.3.2 基于WLS的初轨确定方法 | 第54-56页 |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6-61页 |
3.5 结论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基线辅助编队卫星X射线脉冲星导航方法 | 第62-80页 |
4.1 引言 | 第62-63页 |
4.2 编队卫星基线矢量模型 | 第63-65页 |
4.2.1 双星编队模型 | 第63-64页 |
4.2.2 三星编队模型 | 第64-65页 |
4.3 基于UKF的增强XNAV编队卫星导航方法 | 第65-70页 |
4.3.1 单星UKF滤波器模型 | 第65-67页 |
4.3.2 双星编队的UKF滤波器模型 | 第67-68页 |
4.3.3 三星编队的UKF滤波器模型 | 第68-70页 |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70-79页 |
4.4.1 单卫星UKF仿真结果 | 第71页 |
4.4.2 双星编队仿真结果 | 第71-75页 |
4.4.3 三星编队仿真结果 | 第75-79页 |
4.5 结论 | 第79-80页 |
第五章 观测矢量辅助XNAV及其ADDF滤波方法 | 第80-100页 |
5.1 引言 | 第80-82页 |
5.2 火卫矢量和X射线脉冲星组合定位模型 | 第82-85页 |
5.2.1 火卫方向矢量测量模型 | 第82-83页 |
5.2.2 X射线脉冲星基本观测模型 | 第83-84页 |
5.2.3 火星探测器轨道动态模型 | 第84-85页 |
5.3 火星卫星可见性分析 | 第85-87页 |
5.4 ADDF滤波器模型 | 第87-89页 |
5.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89-98页 |
5.5.1 初始条件 | 第90-91页 |
5.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91-98页 |
5.6 结论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100-102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0-101页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作者简介 | 第118-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