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6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6-17页 |
第2章 我国P2P网络借贷基础理论概述 | 第17-24页 |
2.1 P2P网络借贷的定义、运行模式及发展概况 | 第17-20页 |
2.1.1 P2P网络借贷的定义 | 第17页 |
2.1.2 我国P2P网络借贷运行模式 | 第17-18页 |
2.1.3 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概况 | 第18-20页 |
2.2 我国P2P网络借贷风险及原因分析 | 第20-23页 |
2.2.1 政策法律不完善产生的法律风险 | 第20-21页 |
2.2.2 平台异化担保模式产生的担保风险 | 第21-22页 |
2.2.3 信息不对称及征信不完善产生的信用风险 | 第22页 |
2.2.4 其他风险及原因分析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我国P2P网络借贷监管现状 | 第24-33页 |
3.1 我国P2P网络借贷监管概况 | 第24-27页 |
3.1.1 我国P2P网络借贷监管机构及监管法律体系 | 第24-26页 |
3.1.2 我国P2P网络借贷监管的必要性 | 第26-27页 |
3.2 “后监管”时代下我国P2P网络借贷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27-31页 |
3.2.1 影响政府监管职能有效发挥及监管法律缺失问题 | 第27-28页 |
3.2.2 对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经营行为监管缺失问题 | 第28-30页 |
3.2.3 征信体系运作不完善,风险控制能力差 | 第30页 |
3.2.4 对投资者权益保护不够 | 第30-31页 |
3.2.5 行业风险自律体系不完善 | 第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4章 域外P2P网络借贷监管实践及对我国启示 | 第33-38页 |
4.1 英国P2P网络借贷监管实践 | 第33-35页 |
4.1.1 英国P2P网络借贷监管主体及监管法律体系 | 第33-34页 |
4.1.2 英国P2P网络借贷监管特色 | 第34-35页 |
4.2 美国P2P网络借贷监管实践 | 第35-36页 |
4.2.1 美国P2P网络借贷监管主体及法律规制基本框架 | 第35页 |
4.2.2 美国P2P网络借贷监管特色 | 第35-36页 |
4.3 对我国监管的启示 | 第36-3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5章 “后监管”时代我国P2P网络借贷监管制度完善建议 | 第38-47页 |
5.1 我国P2P网络借贷监管制度原则 | 第38-39页 |
5.1.1 金融创新容忍原则 | 第38-39页 |
5.1.2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原则 | 第39页 |
5.2 “后监管”时代完善我国P2P监管主体、推动监管协调 | 第39-40页 |
5.3 “后监管”时代完善对我国P2P平台运作监管制度 | 第40-43页 |
5.3.1 完善市场准入和建立退出机制 | 第40-41页 |
5.3.2 强化平台信息披露与报告义务 | 第41-42页 |
5.3.3 完善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 | 第42-43页 |
5.4 “后监管”时代完善社会征信制度建设 | 第43-45页 |
5.5 “后监管”时代完善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自律 | 第45-4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