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页 |
1.4 本文的基本结构 | 第15-17页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依据 | 第17-26页 |
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2.1.1 企业信息化 | 第17-18页 |
2.1.2 会计信息化 | 第18-20页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2.2.1 会计信息化的理论体系 | 第20页 |
2.2.2 会计信息化评价研究评述 | 第20-22页 |
2.3 关于CMMI模型的理论综述 | 第22-25页 |
2.3.1 CMMI模型的概念 | 第22页 |
2.3.2 CMMI的表示方法 | 第22-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模型的指标设置 | 第26-43页 |
3.1 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模型的提出 | 第26-28页 |
3.1.1 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成熟度的内涵 | 第26-27页 |
3.1.2 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模型的理论指导 | 第27-28页 |
3.1.3 CMMI对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的适用性 | 第28页 |
3.2 构建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28-30页 |
3.3 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概览 | 第30-31页 |
3.4 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模型的指标设置 | 第31-39页 |
3.4.1 模型指标解析 | 第31-39页 |
3.4.2 模型指标评价标准 | 第39页 |
3.5 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模型等级分析 | 第39-42页 |
3.5.1 初始级 | 第39页 |
3.5.2 已管理级 | 第39-40页 |
3.5.3 已定义级 | 第40页 |
3.5.4 定量管理级 | 第40-41页 |
3.5.5 优化管理级 | 第41-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模型的FAHP评价方案 | 第43-55页 |
4.1 FAHP方法简述 | 第43页 |
4.2 层次分析法下指标权重确定 | 第43-53页 |
4.2.1 层次分析法的实施步骤 | 第43-45页 |
4.2.2 层次分析法下各级指标权重确定 | 第45-52页 |
4.2.3 各级指标权重汇总 | 第52-53页 |
4.3 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的运用 | 第53-54页 |
4.3.1 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 第53-54页 |
4.3.2 逐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54页 |
4.3.3 确定评价结果隶属等级 | 第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CMMI与FAHP指导下的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实例评价 | 第55-69页 |
5.1 样本企业S简介 | 第55页 |
5.2 S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测度 | 第55-62页 |
5.2.1 模糊评价矩阵数值获取 | 第55-57页 |
5.2.2 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确定 | 第57-61页 |
5.2.3 综合评判结果及等级划定 | 第61-62页 |
5.3 S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结果剖析 | 第62-66页 |
5.3.1 已具备实力 | 第62-64页 |
5.3.2 现阶段短板 | 第64-66页 |
5.4 S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改进策略 | 第66-68页 |
5.4.1 优化投资分配,实现系统整合 | 第66页 |
5.4.2 贯通业务财务,提高决策质量 | 第66-67页 |
5.4.3 提供更多培训机会,增加专业人才数量 | 第67页 |
5.4.4 加强信息保护,完善内控规则 | 第67页 |
5.4.5 提升战略协调程度,营造良好文化制度环境 | 第67-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69-7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9页 |
6.2 展望 | 第69-71页 |
附录 | 第71-78页 |
附录1 各级指标相对重要性获取调查表 | 第71-75页 |
附录2 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现状调查表 | 第7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