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玻璃态弛豫动力学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3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金属玻璃简介 | 第13-18页 |
1.2.1 金属玻璃的发展历史 | 第13-14页 |
1.2.2 金属玻璃的性能和应用 | 第14-16页 |
1.2.3 金属玻璃的微观结构 | 第16-18页 |
1.3 玻璃形成体中的典型动力学现象 | 第18-23页 |
1.3.1 液体过冷和玻璃的形成 | 第18-19页 |
1.3.2 过冷液体中的动力学分裂 | 第19-21页 |
1.3.3 玻璃中的动力学模式 | 第21-23页 |
1.4 玻璃态的缓慢弛豫行为 | 第23-25页 |
1.5 玻璃表面动力学和超稳定玻璃 | 第25-29页 |
1.5.1 玻璃表面动力学 | 第25-27页 |
1.5.2 超稳定玻璃 | 第27-29页 |
1.6 研究组的工作基础和实验条件 | 第29-30页 |
1.7 本文研究的科学问题和内容 | 第30-33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33-39页 |
2.1 样品制备 | 第33-34页 |
2.2 结构表征 | 第34-35页 |
2.3 热分析 | 第35页 |
2.4 动态和静态力学分析 | 第35-36页 |
2.5 X射线光子关联谱 | 第36-39页 |
第3章 具有显著β弛豫的Y基金属玻璃 | 第39-49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Y基金属玻璃的形成和β弛豫 | 第39-43页 |
3.3 过渡金属元素对Y基金属玻璃β弛豫的影响 | 第43-47页 |
3.4 β弛豫行为与力学响应的关系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记忆效应揭示玻色峰与结构弛豫关联 | 第49-60页 |
4.1 引言 | 第49-50页 |
4.2 单步和两步退火实验过程 | 第50-53页 |
4.3 单步和两步退火过程中的能态变化 | 第53-54页 |
4.4 单步和两步退火过程中玻色峰的变化 | 第54-55页 |
4.5 玻色峰和能态变化的对比 | 第55-57页 |
4.6 结果讨论 | 第57-5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玻璃态的缓慢流动和弛豫模式分裂 | 第60-78页 |
5.1 引言 | 第60页 |
5.2 玻璃态的缓慢流动 | 第60-64页 |
5.3 玻璃态弛豫模式分裂的发现 | 第64-76页 |
5.3.1 应力弛豫谱 | 第64-66页 |
5.3.2 弛豫速率和指数 | 第66-69页 |
5.3.3 应变对弛豫过程的影响 | 第69-71页 |
5.3.4 玻璃状态对弛豫过程的影响 | 第71-74页 |
5.3.5 关于弛豫过程机理的讨论 | 第74-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6章 宏观弛豫和微观动力学过程的联系和差异性 | 第78-91页 |
6.1 引言 | 第78页 |
6.2 宏观的热力学、动力学以及结构表征 | 第78-81页 |
6.2.1 热力学表征 | 第78-79页 |
6.2.2 结构表征 | 第79-80页 |
6.2.3 宏观动力学表征 | 第80-81页 |
6.3 原子尺度弛豫动力学 | 第81-89页 |
6.3.1 原位应力加载 | 第81-82页 |
6.3.2 关联函数 | 第82-84页 |
6.3.3 间歇性弛豫行为 | 第84-89页 |
6.4 宏观和微观弛豫动力学对比 | 第89-9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7章 在冷衬底上生长超稳定金属玻璃 | 第91-103页 |
7.1 引言 | 第91-92页 |
7.2 DSC表征 | 第92-94页 |
7.3 表面动力学 | 第94-95页 |
7.4 退火过程中的晶化行为 | 第95-97页 |
7.5 结构表征 | 第97-99页 |
7.6 结果讨论 | 第99-102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8章 全文总结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29页 |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 | 第129-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附录 | 第134-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