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阴降压方治疗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6-17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6页 |
1.2 一般情况 | 第16-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2.1 诊断标准 | 第17页 |
2.2 纳入标准 | 第17页 |
2.3 排除标准 | 第17页 |
2.4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第17-18页 |
2.5 治疗方法 | 第18页 |
2.6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18-20页 |
2.7 疗效标准 | 第20页 |
2.8 统计学处理 | 第20-21页 |
2.9 安全性评价方法 | 第21页 |
3. 结果分析 | 第21-26页 |
3.1 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比较 | 第21-22页 |
3.2 两组降压疗效比较 | 第22-23页 |
3.3 两组血压负荷值比较 | 第23-24页 |
3.4 两组血压变异性比较 | 第24页 |
3.5 两组治疗前后血Hcy、hsCRP比较 | 第24页 |
3.6 两组治疗前后NO、ET-1、FMD比较 | 第24-25页 |
3.7 用药安全以及不良反应观察 | 第25-26页 |
讨论 | 第26-41页 |
1.方法学讨论 | 第26-27页 |
2.研究结果讨论 | 第27-34页 |
2.1 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第27页 |
2.2 对临床症状体征的疗效分析 | 第27-28页 |
2.3 降压疗效及分析 | 第28-30页 |
2.4 对Hcy、hsCRP的影响及分析 | 第30页 |
2.5 对FMD、ET-1、NO的影响及分析 | 第30-34页 |
3.养阴降压方降压机制分析 | 第34-39页 |
3.1 组方分析 | 第34-35页 |
3.2 中药药性 | 第35-37页 |
3.3 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37-39页 |
3.4 养阴降压方的实验研究 | 第39页 |
4.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功能与高血压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录 文献综述 | 第46-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