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试验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17-35页 |
2.1 前言 | 第17页 |
2.2 ABAQUS程序简介 | 第17-18页 |
2.3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18-30页 |
2.3.1 组合硬化模型 | 第18-21页 |
2.3.2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 | 第21-27页 |
2.3.3 ABAQUS中的接触理论 | 第27-30页 |
2.4 不同数值分析模型的对比 | 第30-34页 |
2.4.1 两种数值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31-32页 |
2.4.2 两种数值模型在循环荷载下桩顶位移的对比 | 第32-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单桩基础受力性状研究 | 第35-61页 |
3.1 前言 | 第35-36页 |
3.2 荷载的确定 | 第36-37页 |
3.3 荷载因素的影响 | 第37-52页 |
3.3.1 相同荷载下不同循环加载次数的影响 | 第37-47页 |
3.3.2 荷载幅值的影响 | 第47-52页 |
3.4 桩体自身因素的影响 | 第52-57页 |
3.4.1 桩身长度的影响 | 第52-54页 |
3.4.2 桩身钢筋配筋率的影响 | 第54-56页 |
3.4.3 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影响 | 第56-57页 |
3.5 桩周土体因素的影响 | 第57-59页 |
3.5.1 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影响 | 第57-5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4章 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群桩基础受力性状研究 | 第61-76页 |
4.1 前言 | 第61页 |
4.2 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群桩基础的作用机理与影响因素 | 第61-63页 |
4.2.1 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群桩基础的作用机理 | 第61-62页 |
4.2.2 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群桩基础受力性状的影响因素 | 第62-63页 |
4.3 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群桩基础的受力响应性状分析 | 第63-75页 |
4.3.1 模型的建立 | 第63-65页 |
4.3.2 数值模型模拟结果的分析 | 第65-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5.1 结论 | 第76-77页 |
5.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作者简历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