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1 课题的来源 | 第11页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应用现状 | 第12-15页 |
1.2.1 欧洲应答器雷达支架的应用现状 | 第12-14页 |
1.2.2 TBL1+型应答器雷达支架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内燃机车雷达支架结构及设计目标分析 | 第17-24页 |
2.1 内燃机车雷达支架的结构分析 | 第17-18页 |
2.1.1 内燃机车前端雷达支架结构分析 | 第17页 |
2.1.2 内燃机车后端雷达支架结构介绍 | 第17-18页 |
2.2 内燃机车雷达支架的安装要求 | 第18-20页 |
2.2.1 机车雷达安装要求介绍 | 第18-20页 |
2.3 内燃机车雷达支架的总体设计要求 | 第20-22页 |
2.3.1 机车系统功能性设计要求 | 第20-21页 |
2.3.2 机车雷达支架的强度要求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内燃机车雷达支架的优化设计 | 第24-39页 |
3.1 机车雷达支架的概念设计 | 第24-26页 |
3.1.1 机车雷达支架的结构概念设计 | 第24-25页 |
3.1.2 机车雷达支架的结构方案选型 | 第25-26页 |
3.2 应答器雷达高度方向尺寸链计算 | 第26-28页 |
3.2.1 应答器雷达支架的设计输入 | 第26-27页 |
3.2.2 应答器雷达高度方向尺寸链计算 | 第27-28页 |
3.3 机车雷达支架的结构分析及优化 | 第28-38页 |
3.3.1 疲劳应力与几何尺寸函数关系式的建立 | 第28-33页 |
3.3.2 疲劳应力控制因子优化 | 第33-35页 |
3.3.3 撞击载荷下雷达支架焊缝的手动计算应力分析 | 第35-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内燃机车雷达支架的有限元仿真 | 第39-46页 |
4.1 雷达支架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9-41页 |
4.1.1 材料属性及边界条件设置 | 第39-40页 |
4.1.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0-41页 |
4.2 撞击载荷下雷达支架母材的有限元分析 | 第41-43页 |
4.3 常规载荷的有限元分析 | 第43-45页 |
4.3.1 静态载荷分析 | 第43-44页 |
4.3.2 疲劳载荷分析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内燃机车雷达支架的质量分析及预测 | 第46-54页 |
5.1 六西格玛设计的定义阶段及测量阶段 | 第46页 |
5.1.1 质量关键点确定 | 第46页 |
5.1.2 测量系统分析 | 第46页 |
5.2 质量关键点的质量分析及预测 | 第46-51页 |
5.2.1 应答器雷达与轨面距离的质量分析及预测 | 第46-49页 |
5.2.2 疲劳应力及撞击载荷下最大应力的质量分析及预测 | 第49-51页 |
5.3 图纸发布 | 第51-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总结 | 第54页 |
6.2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I 雷达支架焊缝的手动计算应力分析补充 | 第59-63页 |
附录 II 撞击载荷下雷达支架母材的有限元分析补充 | 第63-66页 |
附录 III 静态载荷有限元分析补充 | 第66-71页 |
附录 IV 疲劳载荷有限元分析补充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