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一 个案画家——安德鲁·怀斯 | 第9-13页 |
| (一) 国内外对安德鲁·怀斯的评价 | 第9-10页 |
| (二) 作为个案画家的重要特质——怀斯的传奇色彩 | 第10-13页 |
| 二 安德鲁·怀斯作品在不同视角下的特点 | 第13-16页 |
| (一) 研究过安德鲁·怀斯作品的学者、画家们的观点 | 第13-14页 |
| (二) 安德鲁·怀斯作品的视角特点 | 第14-16页 |
| 1. 怀斯平视式视角作品的特点 | 第14页 |
| 2. 怀斯俯视视角作品的特点 | 第14-15页 |
| 3. 怀斯的仰视的视角作品特点 | 第15-16页 |
| 三 安德鲁·怀斯的“偷窥”的艺术观察方式 | 第16-27页 |
| (一) “偷窥”在本文中的含义 | 第16-17页 |
| (二) 怀斯“摆拍”作品与“偷窥”的内在联系 | 第17-19页 |
| 1. 怀斯的“摆拍”作品 | 第17-18页 |
| 2. “摆拍”作品对后来“偷窥”式作品的作用——提供技术支持 | 第18-19页 |
| 3. 恪守严谨的绘画传统——为“偷窥”式作品打下造型基础 | 第19页 |
| (三) 怀斯作品中的种种“偷窥”意味 | 第19-21页 |
| (四) 安德鲁·怀斯“偷窥”的观察方式在作品中的呈现 | 第21-27页 |
| 1. 怀斯如何“偷窥” | 第21-22页 |
| 2. “偷窥”证言——怀斯自述 | 第22页 |
| 3. 怀斯在具体作品中的种种“偷窥”表达 | 第22-24页 |
| 4. 怀斯坚持“偷窥”式作品的强大心理场——坚守内心 | 第24-25页 |
| 5. 画中猎犬——“偷窥”者“附体”的现身方式 | 第25-27页 |
| 四 安德鲁·怀斯“偷窥”原因 | 第27-32页 |
| (一) 疑问——怀斯需要“偷窥”吗? | 第27-28页 |
| (二) 曾处极度艰难境地的安德鲁·怀斯:“偷窥”的源起 | 第28-30页 |
| (三) 安德鲁·怀斯“偷窥“式作品的生理支持——天份 | 第30-31页 |
| (四) “偷窥“式作品产生的核心理由——表现内心 | 第31-32页 |
| 结论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 致谢 | 第35-36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