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钢网格盒式框架结构体系构造介绍 | 第12-14页 |
1.2.1 体系构造 | 第12-13页 |
1.2.2 实用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1.3 反应修正系数概念 | 第14-16页 |
1.3.1 反应修正系数定义 | 第14-15页 |
1.3.2 结构延性折减系数 | 第15页 |
1.3.3 结构超强系数 | 第15-16页 |
1.4 各国规范中反应修正系数的应用及取值 | 第16-20页 |
1.4.1 美国规范中反应修正系数的应用及取值 | 第16-17页 |
1.4.2 欧洲规范中反应修正系数的应用及取值 | 第17-18页 |
1.4.3 日本规范中反应修正系数的应用与取值 | 第18页 |
1.4.4 中国规范中反应修正系数的应用与取值 | 第18-20页 |
1.5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4页 |
1.5.1 反应修正系数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5.2 钢网格盒式框架结构研究现状 | 第23页 |
1.5.3 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钢网格盒式框架结构设计及有限元建模 | 第26-33页 |
2.1 钢网格盒式框架结构设计 | 第26-28页 |
2.2 有限元建模 | 第28-32页 |
2.2.1 SeismoStruct有限元软件 | 第28页 |
2.2.2 材料本构模型 | 第28-29页 |
2.2.3 建立有限元模型 | 第29-31页 |
2.2.4 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31-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基于不同pushover分析方法的反应修正系数研究 | 第33-54页 |
3.1 基于自适应pushover分析方法的反应修正系数研究 | 第33-37页 |
3.1.1 自适应pushover分析方法基本原理 | 第34-35页 |
3.1.2 自适应pushover分析方法求解反应修正系数流程 | 第35-36页 |
3.1.3 基于自适应pushover分析方法计算反应修正系数 | 第36-37页 |
3.2 基于传统pushover分析方法的反应修正系数研究 | 第37-42页 |
3.2.1 传统pushover分析方法基本原理 | 第38-39页 |
3.2.2 传统pushover分析方法求解反应修正系数流程 | 第39页 |
3.2.3 基于传统pushover方法计算反应修正系数 | 第39-42页 |
3.3 基于IDA方法的反应修正系数研究 | 第42-48页 |
3.3.1 IDA方法基本原理 | 第42页 |
3.3.2 地震波的选取 | 第42-44页 |
3.3.3 基于IDA方法求解反应修正系数流程 | 第44-45页 |
3.3.4 基于IDA方法计算反应修正系数 | 第45-48页 |
3.4 不同分析方法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48-53页 |
3.4.1 不同pushover分析方法的结构能力曲线对比分析 | 第48页 |
3.4.2 不同pushover分析方法对反应修正系数影响分析 | 第48-50页 |
3.4.3 不同pushover分析方法对结构延性折减系数影响分析 | 第50-52页 |
3.4.4 不同pushover分析方法对结构超强系数影响分析 | 第52-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填充墙对钢网格盒式框架结构反应修正系数影响分析 | 第54-66页 |
4.1 填充墙有限元模型 | 第54-61页 |
4.1.1 填充墙模型介绍 | 第54-58页 |
4.1.2 填充墙布置方式及模型参数 | 第58-61页 |
4.2 考虑填充墙影响的钢网格盒式框架结构反应修正系数分析 | 第61-63页 |
4.2.1 自适应pushover分析能力曲线 | 第61页 |
4.2.2 结构反应修正系数计算结果 | 第61-63页 |
4.3 填充墙对钢网格盒式框架结构影响分析 | 第63-65页 |
4.3.1 填充墙对钢网格盒式框架结构反应修正系数影响分析 | 第63-64页 |
4.3.2 填充墙对钢网格盒式框架结构延性折减系数影响分析 | 第64页 |
4.3.3 填充墙对钢网格盒式框架结构超强系数影响分析 | 第64-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