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1-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创新点及不足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先秦人性论几个不同面向 | 第18-26页 |
一、孔子的性近习远说 | 第18-21页 |
二、孟子的心之善端说 | 第21-24页 |
三、告子的善恶两可说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性伪之辨:荀子人性善恶观辨正 | 第26-35页 |
一、“性”、“伪”之辨 | 第26-29页 |
1. “性”的双重内涵 | 第26-27页 |
2. “伪”的双重内涵 | 第27-29页 |
二、“性”之为恶 | 第29-35页 |
1. 性何以为恶 | 第29-31页 |
2. “性恶”内涵的两个层面 | 第31-35页 |
第三章 “化性起伪”的逻辑可能 | 第35-44页 |
一、何为“化性” | 第35-37页 |
二、心之“知能” | 第37-41页 |
三、心之“虚壹而静” | 第41-42页 |
四、“涂之人可以为禹”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化性起伪”中的道德形成 | 第44-52页 |
一、“物欲相持”的道德动机 | 第44-48页 |
二、“心之所可”的道德认同 | 第48-50页 |
三、“养心莫善于诚”的道德自觉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化性起伪”的实现途径及其目标 | 第52-57页 |
一、礼义法正 | 第52-53页 |
二、注错习俗 | 第53-54页 |
三、博学笃行 | 第54-55页 |
四、“性伪合而天下治” | 第55-57页 |
第六章 “化性起伪”的理论意义、时代价值及其局限性 | 第57-60页 |
一、“化性起伪”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57-58页 |
二、“化性起伪”思想的时代价值 | 第58页 |
三、“化性起伪”思想的局限性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附件 | 第64页 |